連日來,各地教育系統干部師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家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抓住了當前思政教育工作的關鍵,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將其內化為今后工作學習中的方向指引和不竭動力。
思政課教師要先立德再育人
復旦大學3月20日召開座談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該校3位從北京參會歸來的教師代表交流學習心得,共話使命與責任。
青年教師陳果與大家分享了參加座談會的感受。她說:“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質量關鍵在教師,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應該比其他專業課教師的要求更高。思政課教師要自己先立德,然后方能以德服人。”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第一時間召開會議,要求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學科自信、職業自信,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教學工作,樹立“懂馬、信馬、行馬”堅定信仰,幫助學生真正做到對思政課“真知、真懂、真信”。
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許濤與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他說:“我們要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努力為社會主義祖國培養更多具有卓越財經素養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探索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途徑。努力建設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推動思想政治工作開創新局面,全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辛寶忠說。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胡正明說:“學院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潛力與活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進一步完善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加快構建全員、全課程、全領域的‘大思政’教育體系。”
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全國各高校的大學生也在第一時間以各種形式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
“作為未來的鄉村學校思政課教師,我們既感光榮又責任重大。”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六年制公費定向師范生鄒佳文說,學校思政課教師改革和創新了許多新形式,運用戲曲、詩歌、辯論、演講等多種形式上思政課,效果非常好,她將把這些好辦法帶回家鄉,帶給孩子們。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17級本科生賈璇是一名黨員,在她看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幾點要求對學生黨員同樣適用,“我要多閱讀理論書籍,只有學懂理論,才能調動學習積極性,才能達到‘政治強’,才能體現‘情懷深’”。
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第一時間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并召開了座談會。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學生代表趙曉童談到自己的學習體會時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必修課”,是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動力源,要主動思考理想、責任、人生和信念,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我深切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少年寄予的厚望。思政課教師提高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我們也會對思政課更有興趣,從而在學習中提高參與度,強化主動性,培養家國情懷,提升理論自信。我們將不負總書記的厚望,學好思想政治理論,自覺武裝頭腦。”河南師范大學20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呂鈺琪說。
幫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座談會的新聞發布后,天津市薊州區教育局黨委第一時間將新聞鏈接發送到“薊州教育工作群”,積極組織各中小學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薊州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花宜春說,薊州區教育系統要求學校和教師從每一堂課到每一項活動,都要把思想政治建設落到實處。同時,要拓寬思政課的形式,創新實踐育人的方式,努力幫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跟習近平總書記握手時,幸福感瞬間爆棚。”回憶起參加座談會的情景時,浙江東陽中學思政理論課教師蔣一平激動地說。
“習近平總書記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案例、引經據典闡釋了思政課的重要性,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對思政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我深受鼓舞。我們思政課教師要向總書記學習,學會講故事、講好故事,不僅自己講,還要引導學生講。”蔣一平說。
江西省上饒縣茶亭中學校長鐘新濤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更加清晰地了解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作為一名基層校長,我要帶領學校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努力,建立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想政治專業教師隊伍和思想作風過硬、專業能力強的班主任隊伍,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青島西海岸新區區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區教體局局長于瑞泳,對習近平總書記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的論述印象深刻。他說,西海岸新區要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要大力實施干部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干部教師思政能力建設,讓教師有底氣、動真情、敢創新地講好思政課,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本報北京3月20日電
(統稿:本報記者 李澈 采寫:本報記者 董少校 柯進 曹曦 易鑫 李倫娥 施劍松 李見新 張利軍 徐德明 蔣亦豐 甘甜 通訊員:祝弟泉)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1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