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厲彥林長期從事散文創作,先后出版了《春天住在我的村莊》《赤腳走在田野上》《享受春雨》《地氣》等散文集,其散文以沂蒙山為文學地理坐標,堅持文以載道,以飽含深情的平民視角書寫、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倡導踐行主流價值觀,向青少年學生展示了博大的人文關懷和家國情懷。
從父母之愛到大地情懷的詩意書寫
如同冰心崇尚“愛的哲學”,厲彥林經過沉淀、咀嚼、反芻的記憶進入散文后,“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撲面而來,流淌著對童心、母愛和生命的禮贊。淡然傷感的生活氣息,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在作者“情”“思”“意”的掌控下,如同一幅水墨畫徐徐展開。
父母親情是人世間最恒久、最真摯、最深沉的感情,父母與子女生命攸關、魂魄相牽。厲彥林以敏銳的感覺、精巧的比較、準確的捕捉、靈動的表述、鮮明的個性化視角帶來獨特的觀察與狀摹。不論是如水月光下母親的滿頭白發,煤油燈下充滿期冀的目光,皸裂的雙手盛出的熱氣騰騰的面條,還是略帶父親體溫的幾十元錢,炎炎烈日下默默多割的幾行小麥,喝到孩子用第一份工資買到的酒后流下的熱淚,零零碎碎的追憶,都融入了他對父母平淡如水卻又濃郁無比的深愛中。
厲彥林的文學經驗地域色彩濃郁、意蘊豐厚,與生他養他的土地血脈相連。土地是他對于故鄉的深情回眸和情感所寄。他認為,土地就是農民,農民就是土地。誠然,土地是鄉土中國不能遺忘的立身之本,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讓更多的讀者留住對于鄉土大地的親身經歷與真切的文學感觸,成為厲彥林散文感恩書寫的另一個重要意象。厲彥林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又吸取了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把土地這一意象寫得波瀾起伏、旖旎多姿,同時,又不失厚重的理性思考。
厲彥林散文表現出的血濃于水的父母親情之愛和緊貼大地的生命詩意書寫,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寫好散文的范例。讀厲彥林的抒情散文,可以在青少年學生內心深處播撒下感恩父母的種子,可以讓他們對土地產生更深的理解。
沂蒙文化與家國情懷的審美建構
厲彥林散文有抒情,有敘事,有詠物,有明理,對于自己人生理想的追尋和艱難奮斗的歷程書寫得入木三分。他的追求與夢想雖然與當下青少年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差別,但他萃取了青少年時期的記憶,澎湃著青春的激情和力量,很容易與當代青少年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童年時看過的露天電影、大黃狗陪伴的夜行路、“車胤囊螢”的故事、祖輩父輩求學的夢想,都是厲彥林少年時期追求和奮斗的見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不同時代青年人的夢想盡管不同,但熱愛生活、追求夢想的奮斗精神是一致的。
厲彥林的散文根脈源于沂蒙山,始終有一個“當下”的出發點,且以“我在”的敘述語感,攜帶著自身強大的信仰,與歷史對話,與現實對話,在歷史與現實的敘事中穿行。鄉間細密憫農的秋雨、出類拔萃的綠竹、守護鄉間田野的麻雀,以及期待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鄉鄰、用乳汁滋養革命的紅嫂、展示信念力量的迎客松、象征著中國色彩的一抹鮮紅……厲彥林以鄉土中國的人情美、人性美、風物美和信仰之美向青少年學生反觀現代性,描繪了一幅宏大歷史社會背景下的詩意風景。
厲彥林將歷史“正音”和時代“清音”融入個人創作。他立足于沂蒙山的同時,將眼光投向了更加高遠的國家民族前途命運。他將個人情感滲透到更深層、更宏大的家國敘事之中,沿著“個人”—“故鄉”—“國族”的脈絡層層深入,由可觸可感的“個人”“故鄉”,到隱藏在兩者深處的“國族”概念,在國家民族的宏大背景之下追問人生的終極價值與意義。
厲彥林筆下的沂蒙優秀文化與家國情懷的異體同構,呈現出大格局、大氣象、大境界。這有助于培養和樹立青少年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責任感,貫通他們的“小我”之情和“大我”之義。有助于推動青少年學生對于個人身份的認知,其教化作用就像是鹽溶于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這種文學體驗,卻會長久地留存在學生的記憶之中,使青少年學生更好地厘清自己的身份,關注人類的前途命運,重視自己的社會角色。
生活真實閃爍哲理之光
厲彥林與父老鄉親、兄弟姐妹、普通百姓同呼吸、共悲歡,他們始終是厲彥林散文關心關注的對象。但厲彥林沒有著力去刻畫他們生活的艱辛,而是心入情入,平靜、真實、內斂地書寫人生、人性和鄉土中國。這使他的散文具有了深入到生活本真中的美學力量,流露出一種扎根大地、奮力前行的思想姿態。厲彥林將沉重、感傷的人生經歷轉化為詩意的、根植于心靈深處的文學之花。青石小巷造就了作者的勤勉和善良,祖孫四代艱難的求學夢錘煉了作者的意志,賒小雞的童年記憶滲透著作者對誠信的堅守,貨郎擔子、剃頭挑子、旱煙袋里、煤油燈下、十字路上涌動著作者對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厲彥林以樂觀、堅韌、詩意的目光看待社會的發展,這種情感在當代語文教育中是難能可貴的。迷人的風景往往留在最平凡的地方,就像城市低處的燈光,像不卑不亢的綠衣使者爬山虎,還像父母輩平淡坎坷的一生,這些散發哲理之光的思想引導青少年學生關注平凡生活世界,回到平凡生活的內部,學會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在最普通、最廣大的百姓視線中尋找實現夢想的路徑。
厲彥林認為,教師自己不會寫作卻要求學生寫好是不可能的事,“下水文”是厲彥林散文寫作之基。盡管身份多次變換,但師范畢業的他心中總有教育情結,他最看重的也是語文教師這一身份。他的散文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景而思,真切而又堅實,給人以少有的內心的滲透力,適于青少年學生的審美心理建構。讓他們既能緊貼地面為故鄉故土立傳,又能以翱翔的姿態徜徉于詩意的海洋。
(作者系山東省沂水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21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