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都市雙流區根據省、市對口支援藏區的部署要求,深入開展對口幫扶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工作。扶貧先扶智,7年來,雙流區將教育援建作為對口支援和智力援藏的重點領域,從建立健全幫扶機制入手,助推巴塘民族教育工作邁上新臺階。
確立“扶貧、扶智、扶志”造血式目標體系
巴塘是川西邊陲戰略重鎮和進入西藏的交通要道,又是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堅中之堅”的深度貧困地區。藏區村落老鄉習慣于靠天吃飯,一年的主要收入來源于撿松茸和挖蟲草,做其他事既沒技能,也沒動力。
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關鍵期,巴塘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州相關工作要求,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入手,特別是將教育優先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教育惠民富民政策,落實“上好學、不失學、有技能”的專項扶貧工作目標,將巴塘打造成“川滇藏三省(區)接合部教育高地”。
最近5年來,巴塘縣整合資金11.02億元投入教育事業,全縣教育教學設施裝備全面改善,在甘孜州處于前列。
雙流區贊助實施“格桑梅朵綻放工程”,幫助巴塘學生從大山走出來,分期分批接收523名巴塘優秀貧困中小學生開展為期10天的“進成都、進學校、進家庭”體驗活動增長知識見識。接納155名巴塘優秀初中畢業生來雙流優質高中校免費就讀考上重點高校,為巴塘發展儲備了優秀人才。
在座談會上,巴塘中學家長紅旭激動地說:“我的孩子就是在雙流就讀后,回來考上中央民族大學的。”
在以心換心的交流中,教育逐漸叩開了家長的心門。巴塘中學校長扎西次仁說:“援藏這幾年來,老百姓的思想意識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教育園區建成后,縣城的人氣旺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生活,帶著孩子來上學。巴塘中學學生人數從2012年的1200余人攀升至現在的2265人。”
建立“援建、共建、共享”遞進式合作關系
由于特殊的歷史、地理、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區教育發展需求和方式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雙流區本著“雙巴同心,精準扶教”的援助理念,建立一種人才互動、觀念互通、文化互鑒的合作交流關系,援助的形式從初期以物資資金救濟為重點的“輸血型”項目援助向以內生發展能力培育為重點的“造血型”部門援助轉變。
初期的援建項目主要集中于學校布局調整和教育設施設備改善,政府、企業、民間個人等多方籌措資金約4600萬元幫助巴塘修建中小學幼兒園,補齊硬件短板,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
但提升硬件易,改變觀念難,提高教育質量更難。在硬件設施設備逐步到位后,自2017年起雙流區陸續投入126萬元,為巴塘縣城教育園區3所學校招聘10至15名音體美和信息技術等緊缺專業教師,為他們發放工資補助。
雙流與巴塘雙方構建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四級”結對幫扶機制,深入開展“傳幫帶”“心連心”“手拉手”活動,援助內容從援硬件擴展到援思想、援文化、援管理、援課程、援課堂,支援學校與受援學校之間彼此借力,教研形成學習共同體,從援建到共建到共享,形成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氛圍。
感恩于雙流的全力援助,原巴塘鵬城幼兒園改名為“同心幼兒園”,意為雙流巴塘同心。巴塘縣教育局局長李雪平談道:“高原教育最缺的就是軟件,雙流區從學校管理、人才建設、校本教材等方面無私援助,巴塘教育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藏族孩子接受到堪比內地的優質教育。”
提升“教對、教會、教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教育扶貧需要政策、人才、資金、項目等多元要素支撐,提高教育質量關鍵靠教師。從培養巴塘教育人才入手,雙流區實施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五層級培養渠道”,即縣域互通—校際聯動—年級銜接—學科對接—個人結對,同時依托互聯網開展遠程同步課堂、植入式課堂和網絡教研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和培訓,快速提升巴塘教師專業化水平。
每年由巴塘縣教育局“點菜”,再由雙流區教師研培中心“配菜”,挑選各級各類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講師團赴巴塘縣蹲點指導。巴塘中學校長扎西次仁說:“雙流派來的老師,除提高了巴塘的教學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改變了整個學校的面貌。”
援藏教師終究有一天會離去,先進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是可以永遠傳承下去的。7年來,雙流區分期分批前往巴塘的全國省市區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學科帶頭人等各級各類名師378人次,培訓巴塘教師3650人次,指導48名教師參加縣級以上教學比賽并獲得優異成績,186人成為州縣名優教師。
打造政府、學校、社會廣泛參與的援建工作格局
雙流區在對口支援巴塘過程中,堅持全域幫扶、廣泛參與,縣級部門、鄉鎮和各單位整體聯動,政府企業社會協同,資金項目人才資源統籌安排的大扶貧格局基本形成。
政府主導是做好教育扶貧開發的前提條件。雙流區委區政府成立對口支援藏區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雙流每年以政府財政收入的0.5%,約2800萬元用于對口支援巴塘縣。
雙流區教育局專門成立教育對口支援巴塘縣工作領導小組,援受雙方定期加強溝通協調。區教育局每年援藏工作接受上級相關部門的檢查考核,將援藏工作全面納入目標管理和問責機制。
校校結對是教育幫扶的捷徑。雙流區與巴塘縣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實現“校校結對”全覆蓋,“一校一策”制定幫扶方案。
援藏干部教師是骨干力量。近年來,巴塘教育教學質量突飛猛進,教育工作連續5年獲評為甘孜州先進,無疑是巴塘教育人艱苦奮斗、自強拼搏的結果,其中也凝聚著雙流援藏干部教師的智慧和心血。雙流選派出的一批批有情懷、有能力、有素養的支教干部和教師,以高尚的品格和精湛的教藝影響和感動著當地干部師生。
社會愛心人士是新生力量。雙流區援藏干部人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動員行政事業單位、工商企業、社會組織向巴塘學校捐贈現金和物資。幾年來累計捐贈資金近500萬元。
巴塘縣副縣長李超介紹,這些年來雙流區累計投入資金1.15億元,補齊了設施設備、師資隊伍、濟貧助學等方面的短板。7年來,縣州級名師從幫扶前的11%增長到25%,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畢業升學率分別從99.8%和82.4%雙雙提高到100%,全縣城鄉學校辦學水平差距逐步縮小。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題部主任、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6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