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復肆虐,人人可能都有無能為力卻又無法置之度外的疲憊,但在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街道蓮花小區的核酸采樣隊伍里,許多家長和孩子一起讀詩。大家腳下的兩米線貼紙上打印著不同的古詩,等待做核酸檢測的同時還能品讀古詩,真可謂一舉兩得。這個點子來自小區里一名熱愛古詩的普通高中生——沈俊博。
無獨有偶,《姑蘇晚報》官方微信推送《做酸酸,防冠冠,讀詩詩,無恙恙》一文,評論區完全成了花式詩詞大會:“秦時明月漢時關,抓緊下樓做核酸”“最是一年春好處,直待綠碼滿姑蘇”……疫情防控雖艱難,但被吳文化滋養的蘇州人依然能苦中作樂,敏銳地發現“核酸”中的自然之美與滌蕩心底的詩意之美。
傳統在左,未來在右。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艱難跋涉中留下的文化積淀,也是中國歷史發展圖譜中光彩耀人的一部分。充分激發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好與熱情,力爭在他們記憶力的黃金時段就打下傳統文化的底子,有利于締造“中國精神”的發展根基。悠悠五千年,無數先人的思想就是這樣靠著后輩的代代相傳,才凝結成人類歷史上最耀眼的文化結晶。
傳統文化是人類精神的原鄉,只有具有本土文化情懷的人,才能在整個人類文化的語境中,與其他文化平等對話。青少年一旦被激發出對知識的欲望、對詩意的追求,傳統文化教育便能實現優雅變身:從教師苦口婆心地勸學變為青少年主動發掘樂趣。教育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好的學校教育要去關心人的精神成長,實現文化的傳遞并引導學生創造出有意義的個體生活。
少年強則國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復興需要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頒布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和由此表現出來的文化自信。毋庸置疑,核酸檢測“詩意兩米線”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領略中華詩詞之美,重溫課堂上學過的古詩詞,增強對詩詞的感悟,進而修身養性、提高文學素養,同時收獲知識和文化自信。隨著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持續開展,當青少年的文化自覺在浸潤中慢慢萌芽,會有越來越多像沈俊博這樣的青少年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獲得生命成長,這也正是學校文化教育的意義所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老智慧,可以幫助孩子們在未來保持內在的自信與平靜。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傳統經典的文脈已經在青少年的血液里流淌,變得與細碎生活里的儀式感密不可分。他們正在孵化成長過程中屬于自己的“新文化密碼”。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常劉路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1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