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連燕純 蘇運生 記者 劉盾)在家動動手指,就能“云逛”南越王博物院,沉浸式遍覽美玉等藏品細節……這背后是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0后學生在“全景故事會”項目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活”用文化資源,設計開發互動文博產品,讓人們足不出戶“云”逛館。
目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融合新聞教師團隊已與南越王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館合作,研發了40多個數字博物館項目,服務博物館數字化升級工程。這樣的模式既以實戰性教學助力培養高素質新聞人才,又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如何造就一批具有家國情懷、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媒體融合人才、國際傳播人才,始終是暨南大學融合新聞教師團隊關注的重點。作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圍繞教師、學生、課程3個維度重點發力,探索出“一線三驅四融通”人才培養方案,著力培養“認知、獲取、分析、行動、倡導”的“5A卓越”融合新聞人才;堅持“四維融合”全媒體人才培養理念,“共建共享”立體化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空間全息融通、創新創業全程融通、教學對象全域融通、師生發展全面融通等“四融通”。
“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形態變化快。增強學生應對未知情況的適應、學習等綜合能力,成為融合新聞人才培養的難點和重點。”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融合新聞教師團隊領銜人林如鵬介紹,團隊以培養一專多能的融合新聞人才為目標,迎著問題去,精心設計“5A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塑造核心價值觀、獲取專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開展創新創業、樹立全球視野5個部分。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質、愛好和能力,“5A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如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融合新聞教師團隊課程負責人支庭榮表示,團隊通過拓展專業方向、加大自主選修、通識課程模塊供給等,打造8門國家一流、精品、示范課程。團隊還通過共建共享立體教學資源體系,開發“新媒體文化十二講”等15門慕課,努力為學生提供豐富課程資源,在專業細分領域發展個人興趣專長。
在新聞人才培養過程中,會面臨高危場景無法復制、現場實驗成本過高等教學困境。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以問題為導向,建設“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的新聞采訪虛擬仿真實驗”等4個虛擬仿真教學實驗項目,著力提升學生實戰能力。學生可自主進入“疫情收治醫院”“負壓病房”等虛擬現場,進行沉浸式、交互式體驗采訪等多個環節,鍛煉提升信息采寫、核查等能力。
為讓學生在多樣化融媒體新聞實踐中提升實戰能力,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著力建設“1+N”全媒體實踐育人品牌。從2009年起,學院開展“我行我動”全媒體實踐育人項目,構建融媒實踐創新機制,整合業界資源,建立準記者南方訓練營等13個訓練營、3個實訓工作坊、2個學生媒體矩陣;每年帶領學生開展重走紅軍長征路等深度調研和采訪活動,讓學生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厚植家國情懷。
“我們強調‘面向主流、走進現場’,讓學生到社會上錘煉專業能力,感知社會一線脈搏?!濒吣洗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融合新聞教師團隊教學方向負責人劉濤舉例說,學院啟動縣級融媒體專業實踐項目,融合傳播訓練營的學生前往縣級融媒體中心,深度參與新聞生產實踐。學院至今已有300多名學生前往廣東41個縣市級融媒體中心開展定期專業實踐,讓學生在一線鍛煉能力,破解當地新聞人才不足、缺乏理論指導等難題,促進縣級融媒體中心轉型升級。
此外,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還開展“全景故事會”、聲海工作室等10余個創新創業項目,讓學生在融媒體項目中持續提高專業技能,其中聲海工作室圍繞強國之聲、文化強音等四大主題,制作超過7500個音頻作品,全網累計收聽量達11.6億。
《中國教育報》2022年08月25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