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理工見長的高校進行文科建設,并非易事。當前,在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下,這類高校的文科院系如何結合學校的特色,發揮自身優勢,值得反復思量與探索。本期,我們就來關注兩個實例?!幷?/span>
“離開微積分課堂,走進圖書館,打開習題冊拿出了一道難解的題目,經過反復思考求證,終于化簡出了這個復雜的函數……”這是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電子科大”)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學生杜依靈的一個學習片段。
讓文科生學習基本的數理、計算機等課程,從而學會用理工科思維解決社會治理中的問題,是電子科大新文科改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電子科大緊抓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趨勢與要求,強化人文社會科學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叉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學院借力學校特色優勢,瞄準數字治理新場域推進新文科改革,精準培養高水平跨界創新人才。
麥可思第三方機構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電子科大公管學院文科畢業生得到了政府、企事業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同,專業整體就業率平均達到98%;學院三個專業的校友滿意度分別為98%、100%和94%。學生認為學校在“課程設計”“能力培育”方面得到顯著提升。去年11月,電子科大4個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公管學院的“信息技術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改革與教學體系創新”就是其中之一。
理工類高校文科如何“出圈”?
借力特色優勢,打造“小而精”的文科學院
“在一所理工科見長的學校,文科如果不強,就會成為‘負資產’?!彪娮涌拼蠊軐W院教授、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長湯志偉說,學校是一所在電子信息技術領域學科優勢非常突出的理工科院校,在學界和業界被譽為“中國電子類院校的排頭兵”。如何在電子科大辦好文科,是學院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許和大多數理工科學校的文科教育一樣,如何“出圈”,是個難點。
學院的思路很明確,就是要借力學校的特色和優勢。
“其實電子科大的四個文科學院都與學校的強勢學科緊密相關。通過對學校學科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電子信息+’就有兩個A+專業?!睖緜ソ榻B,“領先學科+文科”是公管學院很早就確定的文科改革思路和方向。
學校文科改革的起步很早。原公管學院院長祝小寧回憶,學院從1997年就開始探索文科改革,到2000年左右,學院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學習管理、法學等知識的同時,融入學校優勢學科內容,逐漸形成融合式文科教學體系。當教育部“四新”建設提出時,學院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方向,旗幟鮮明地提出用新文科思路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具有“電子科大烙印”的跨界文科人才。
在這一背景下,公管學院明確了辦“小而精”文科學院的目標,確定了借助學校電子類專業的優勢,把電子信息技術加入文科中的新文科改革具體實施路徑。
“不破則不立,新文科改革必然要正視傳統文科的弊端?!痹谧P幙磥?,傳統文科一方面教學行為過于短視、功利性太強,忘了教育的本質和初心,造成“課堂氣氛不佳、學生疲于應付”的被動局面,難以推動學生終身發展。另一方面,在知識、能力和素養上跨學科交叉融合不足,導致學生跨學科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薄弱,嚴重影響文科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而在教學體系建設中也存在“孤島”意識和“各自為戰”現象。這些問題導致文科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處于碎片化、片面化和不連續的狀態,從而導致教學效益流失,學生難以獲益。
為打破頑疾,公管學院以新文科建設理念為引領,重構文科教學的目標體系,抑制教學主體目標和短視行為。同時,以跨學科、跨專業、跨課程為導向,不斷革新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并強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保障的一體化,逐漸構筑并形成融合式的文科教學體系。
新文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打破專業壁壘,建立融合型課程體系
“新文科改革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就是課程改革,這是我們完成使命的中心環節?!痹谧P幙磥?,新文科改革需要改變人才培養方案,而具體落地時要做好課程體系改革,這是新文科改革的“牛鼻子”。
新文科的改革如何落地見效?記者從公管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看到了一些端倪。以本科生的培養方案為例,不同專業從課程體系來說基本包括了四大板塊,第一板塊是社科規劃基礎理論,這是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社科修養和扎實的社科理論基礎,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第二板塊是數理基礎,電子信息技術需要很強的數理基礎,因此學校為文科生開設了理工類基礎課程,比如微積分、大數據等相關課程;第三板塊是看家本領課程,這是專業屬性最強、最核心的課程;第四板塊則是電子信息技術課程。
文科生學高等數學,這可能打破了許多文科生最初的想象。為了保證文科生學到的理工類知識是可應用的“硬貨”,電子科大堅持讓文科生按照理工科學生的標準,學習此類課程。
“我們需要和理工科學生一起上微積分、概率論這些課程,最初是很吃力的,跟不上他們的節奏?!倍乓漓`說,自己和同學們曾經的“學文科就不用學數學”的想法被打破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公管學院請來數學學院的資深教授,給文科生補課。通過線上授課和線下實操同步進行的形式,切實保證每一個文科生都能學懂,都會用數理工具,而不是僅僅了解皮毛。
“我們希望培養功底扎實、能實操的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僅僅頂著‘復合’的帽子?!惫軐W院副院長楊菁說,學習微積分,只是非常小的一個改革縮影,背后反映的是學院培養復合型文科人才的堅持。比如學院一個法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除學習法學專業課程外,至少還需要學習兩個學期的人工智能原理及應用課程,以及48學時的數據挖掘與大數據分析。諸如此類技術類課程還包括Python語言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應用等。其中大部分課程為必修,以確保學生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新文科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打破內容“孤島”,精準培養跨界創新人才
“雖然最初學習一些數學或者理工科的內容覺得很痛苦,但久而久之我們就嘗到了甜頭?!惫軐W院2016級畢業生劉敬鍇給記者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一個小故事。去年,他到成都市金堂縣一個村駐村工作,村里的主要經濟作物是李子。當第一次走進5000畝的李子田,他下意識地開始思考產量是多少,哪種物流方式最高效?!皩W校的融合培養,讓我能夠將數學的統籌思維模式應用到基層治理中,在實踐中這種能力非常實用。”劉敬鍇說。
“只有在真正的教育教學中踐行跨學科的理念,不出現‘兩張皮’現象,才能實現這樣的效果。”楊菁開設的“城市管理實驗實訓”課程就是體現這一人才培養理念的典型案例。為了讓學生將“信息化”和“融合化”的能力帶入真正的城市治理工作中,她帶領學生走進位于學校附近的一處安置社區“順江小區”及周邊濕地公園進行參與式觀察?!拔乙髮W生必須親自進社區實地觀察訪談、下田野,然后通過訪談結果和問卷反饋數據來尋找因果關系,再借助SPSS等軟件將因果關系量化后進行數學建模,分析可行性并撰寫研究報告?!睏钶颊f。
“我們的新文科改革,其實更像一場文科教育的迭代升級。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打破和重建,最終我們希望培養的是‘國際化’‘信息化’‘融合化’的文科人才?!睖緜フf,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單單從學生層面進行新文科創新改革還不夠,還需要培養教師隊伍的學科融合能力。在學院內,不少教師具有跨學科的學習和科研背景。一些教師本科期間從事的是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研究,碩博階段則開始轉向公共管理、法學等領域的科研工作。這部分教師具備跨學科研究的優勢,授課起來也更得心應手。同時,學院還成立若干多學科交叉的教學團隊和教學委員會,有意識地引導不同學科的教師們相互交流切磋,將不同學科教師聚在一個項目組里,讓他們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
《中國教育報》2022年08月29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