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據《羊城晚報》報道,近年“逆向考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一些本科畢業于“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大學生,在考研時不再局限于報名“雙一流”建設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漸成為他們的選擇。“逆向考研”的出現也在網上引發一些討論。不少人認為,名校生到比本科“層次”稍低的院校讀研,也許是出于不想被淘汰的心理,但總顯得不太上進。
主持人語
“逆向考研”激起不少爭論,如何客觀認識這一現象,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來自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三名碩士研究生從不同視角切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意在對“逆向考研”進行正確認知、正向引導,克服盲目心理,走好求學路。
為什么“逆向考研”在這么多人看來是反常,甚至是錯誤的選擇?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正向考研”說起。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學生“正向考研”的心態可以歸為三種:第一種比較現實,許多同學高考沒有達到自身預期,或不滿足于本科院校的層次,想要通過考研進入心儀的院校就讀,以期獲得名校學歷為自己將來找工作打好基礎。第二種比較理想,這些考生享受學習,渴望通過更高層次的教育提升自己。第三種比較不靠譜,也不在少數,那就是采取隨大流的心態,他們一般扮演著“陪跑員”的角色。這三種原因無論哪一種,都可以歸于“正向考研”,他們的目標都是往更高水平的高校進發。哪怕是第三類的“陪跑員”,他們往往也會在志愿院校那一欄填上一個不錯的學校。這也很好理解,即便是好高騖遠,那自己的目標也要比別人高、比別人遠。即便如意料之中那樣落榜,也很容易給自己找個臺階下。
事實上,大多數學生屬于“正向考研”的第一種心態。這種心態是錯的嗎?很明顯不是。從小學開始,他們就接收著人往高處走、知識就是力量這樣的信號。但是,金字塔的塔尖就那么點大,很多學生未必能在塔尖找到一席之地。這個時候,一種正確的心態是犧牲高度追求寬度,學校可能會分層次,但專業不分高低。任何領域都有精彩的一頁,丟掉名校的念頭,在專業選擇上多做功課,即便高度稍稍下降,但路走寬了,也走舒坦了。所以,考研的第一步就是先衡量自己的上下限,再結合院校、專業以及自身其他條件作出理性的選擇與規劃,而不是盲目地沖向塔尖,用無數看不進去的書本壓垮自己。
從作出考研的決定,到準備考研,再到考研結束,時間跨度或許會超過一年,筆者身邊甚至有大一一入學就向學長請教考研經驗的同學。以什么樣的心態、做什么樣的規劃去面對考研,這是考研的第一題。很多人做錯了這一題,因此會有所謂的“正向”與“逆向”考研之分。只要經過理性規劃,充足準備,保持正確的心態去面對考研,即便考入層次不如本科的高校,甚至沒有上岸,也可以真正說出那句“我努力過了”。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2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