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所具有70年辦學歷史的國家“雙高計劃”A檔學校,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始終以服務浙江制造業以及制造服務業為己任,致力于培養“知識融通、技術精良、國際視野”的現場工程師,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數字賦能專業群精準對接產業鏈需求
學校主動對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等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需求,按照“行業背景相同、技術領域相近、專業基礎相通、教學資源共享、職業崗位相關”的原則,優化重構專業群,建成一批引領新技術、新經濟和新職業發展,滿足新型產業鏈對人才結構需求的數字賦能專業群。
比如,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技術高水平專業群等對接數字化設計與智造、工業互聯網與智能產線、智能交通高端裝備產業鏈;制造業服務專業群、信息技術專業群主要面向產品制造前端、中端、后端服務;創新與創意設計專業群對接浙江智能數字化創意設計產業鏈。
學校的專業群建設引領著全國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發展,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和自動化類專業、裝備制造大類專業均在全國高職院校中排名前列。
需求導向與結果導向并重動態調整專業
學校從“需求導向”轉為“需求導向與結果導向并重”,更精準地提出專業調整方案,構建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聚焦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中的產品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產、智能化服務等關鍵鏈條,新開設數字化賦能相關專業10余個,提升服務數字經濟的能力。
同時,學校以“數字化+”“人工智能+”賦能傳統專業,將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機器視覺技術等引入相關專業課程體系,改造升級傳統專業,培養適應新經濟形態下數字化轉型升級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學校一部分數字賦能專業主動與國際知名院校尋求合作。2022年,浙江省政府批復同意設立浙江機電—倫敦南岸數字化技術聯合學院,開設物聯網應用技術、跨境電子商務、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和工業設計等4個專業。學校主持或參與制定的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達30個。
深度融合職業標準推進課程數字化改革
學校搭建數字化課程建設生態環境,全面推進課程數字化改革。
學校融入大量數字化相關技術技能,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造為適應時代需求的“數字技能基礎”;在全國率先開設人工智能導論、數字化設計、數字孿生技術、工業互聯網技術、智能化生產線等數字化賦能的課程。課程開發中,融入國家職業標準、行業崗位標準以及各類企業運營過程中所建立的職業標準,提升了精準服務數字經濟的能力。
學校引入優質國際化項目助推數字化專業課程建設,比如建設“中德工業4.0產教融合項目”,成立并運營華東首家德國萊茵“工業機器人培訓考試中心”,引進德國優質課程資源,共同研發對接國際標準的職業資格證書。
在“引進來”的同時,學校也嘗試“走出去”,在南非設立智能制造技術中心,輸出數字賦能智能制造相關系列課程標準,為中非職教共同體奉獻中國智慧,提供“浙江機電方案”。
完善產教融合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構建了多維度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牽頭成立浙江省職業教育集團、長三角智能制造職業教育集團、浙江省工業智能控制與應用產教融合聯盟,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協同發展。
學校與華為、海康威視、大華股份、西門子公司等50余家行業頭部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訂單培養等合作。與浙江省能源集團公司合辦“浙江能源學院”雙元制班,實現學生與“自動化場站工”等新型職業崗位的供需匹配。與中控集團共建“迷你車間”,實現教學對接生產。依托浙江省機械工業聯合會、浙江省自動化學會、杭州儀器儀表學會等,對接機器人小鎮、人工智能小鎮等產業集聚區,打造高水平校外實踐基地。與杭州富陽芯半導體公司、浙江中控技術公司等合作共建“智能裝備技術產業學院”等6個產業學院,全面打造服務長三角區域智造產業現場工程師培養高地。
學校畢業生石嘉富、姜楠、楊智康等現在從事的就是自動化現場工程師崗位,月收入8500余元。他們在學校時,曾是校企“雙元制”班學生,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學生在與“師父”現場協作完成實際工程項目中,實現技藝與工匠精神的傳承,以及數字化素養、創新能力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融合培養。他們自信地表示:“我們當時在學校學到的智能控制、工業網絡技術、機器視覺技術非常先進,一些技術甚至領先于企業,這些技術貫穿了整個產業鏈,為我們現在的工作打下了扎實基礎?!边@些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并非個例,在浙江機電職院,畢業生超過80%在當地就業,50%以上在行業頭部企業就業,用人單位滿意度超過90%。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5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