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是黨在新時代根據國際國內發展形勢作出的科學論斷。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地方經濟社會由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校與城市優勢特色產業的深度融合及高校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為湖南擘畫了“三高四新”發展藍圖。要服務好“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需要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高校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上全面發力,與城市進一步融合發展,相互賦能,共創未來。
支持高校發展,為城市未來投資和蓄能。長株潭城市群聚力打造國家中心城市,急需大學的參與和同心共融。長株潭區域內集中了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和株洲職業教育大學城。湖南省51所本科院校中,長株潭有31所,占比61%,初步形成了類型多樣、特色鮮明、城校協同的高等教育體系。2022年,全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2599個,其中長株潭1631個,占比62.8%。區域內還建設了一批大學科技園和大學產業學院,匯聚了全省80%以上的高校科研機構。長株潭區域內聚集了9個國家級園區、19個省級園區,形成了3個萬億級產業、11個千億級產業和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這些園區和產業為高校的產教深度融合、科教融匯奠定了重要基礎。近年來,湖南省政府積極與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等高校對接,開展產教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大力實施“芙蓉人才”計劃,為高校聚集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提供支持,并持續提高湖南省本科錄取率,不斷提升高校的綜合能力,走上了融合賦能之路。
高校主動激活資源,統籌校城深度融合。為服務好“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推進城市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全面銜接,湖南省教育廳出臺了《高等教育服務“三高四新”戰略實施方案》,著力支持高校建設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為主的世界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相關學科專業。湖南省教育廳通過專業評估,引導專業建設與地方產業對接,并出臺相關專業調整政策文件,撤銷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重點布局一批在“三高四新”戰略中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培養高水平急需人才的學科專業,優先設置一批服務戰略需求的前沿、新興、交叉、邊緣以及空白的學科專業,使高校人才培養與長株潭中心城市建設同頻共振,激發了高校的人才、科研資源活力,助力湖南“新三樣”(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現代石化)建設。2019年以來,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共增設本科專業點242個,其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19個、人工智能專業17個、機器人工程專業13個、智能制造工程專業11個。
改革“雙一流”學科建設思路,精準對接城市需求。在第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湖南省立項了12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64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80個國內一流培育學科和80個應用特色學科。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湖南省進行了思路調整,以學科建設為焦點,集中力量鍛長板、揚優勢,更加突出“雙一流”建設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關鍵作用,力爭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除國家認定的15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外,全省僅集中遴選了12所高校的21個學科入圍“世界一流培育學科”名單,突出強調了一流大學在長株潭中心城市建設中的創新價值。其他有關學科轉變成湖南省“十四五”重點學科和應用特色學科,重點學科對接長株潭城市發展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重大需求,應用特色學科立足服務地方,緊密對接地方行業產業需求。通過對不同層次學科進行分類建設、分類管理及評價,推進學科建設與長株潭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科技應用等不同需求精準對接,扎實推進城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進成果在湘轉化。長株潭多所高校出臺了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文件,深度參與了湖南省級重點“四大實驗室”(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岳麓山實驗室、湘江實驗室、芙蓉實驗室)建設,加速構建長株潭新的戰略科技體系。據統計,2019年,湖南省高校、科研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為61729萬元,在全國排名第6位,僅次于上海、北京、廣東、江蘇和浙江。
近年來,長株潭各高校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機制改革創新,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積極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完善協同育人機制,不斷培養造就產業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使校城融合實實在在推進長株潭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作者單位系湖南省教科院、湖南省教育戰略研究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13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