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日前,一則“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元”的話題登上網絡熱搜,有網友評論“眼高手低”,也有人稱“文科就業面確實窄”。
主持人語
姚澤金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一則“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元”的話題引起人們的熱議。一些網友認為,月薪5000元太少了,學歷太貶值了;還有人認為,薪水跟學歷無關,不能因為學歷高就想當然地以為待遇就應該高。無論是薪資是否對等,還是文理科之爭,都折射出人們對于事件的思考。大學生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本期我們請三名大學生就該話題談談他們的想法。
破除就業困境應打破“文理之爭”
黃偉(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元”的話題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大家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文理科之爭以及未來職業選擇上。全國政協委員倪閩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就業機會和薪酬差異的原因不在于文理科,而在于能力與崗位的匹配程度。這一觀點引發了廣泛共鳴。
對于文理科孰優孰劣的爭論,應理性看待。文理科之間的差異只是學科分類的方式,不應成為評價個人價值和職業發展的唯一標準。文理科的選擇本質上因人而異,無論選擇文科還是理科,都需要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和職業發展方向進行選擇。未來的職業道路是由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決定的,應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不斷學習和探索其他領域。
無論選擇文科或理科,都要提高綜合素養和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當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單一學科知識已無法滿足職業發展對具有綜合素養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該在學習過程中注重發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和領導力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能力與崗位的匹配程度是就業機會和薪酬差異的關鍵。職業選擇不是簡單地選擇文理科,而是需要結合個人能力、興趣和市場需求來進行。在職業發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經驗,與市場需求保持同步,才能更好地把握職業機會和實現薪酬提升。因此,我們應該在學習和工作中注重實踐能力與經驗積累,同時關注新興領域的發展,為自己的未來搭建更廣闊的舞臺。
理性對待“月亮”與“六便士”
聶梓昕(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2021級本科生)
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要的民生問題,長期以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高達1158萬人,同比增長82萬人,就業壓力持續上升。不少觀點指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大原因是市場職位供給與畢業生職業期望脫節,即高學歷人才與普通職位的錯位匹配。是選擇高懸天際的“月亮”,還是落在地面上的“六便士”,確實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
智聯招聘《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2021年應屆碩士畢業生平均薪資為6627元,年薪不足10萬的過半數。此外,有些高中教師的招聘標準為名校博士生,其中不乏高新技術領域人才;海歸研究生入職街道社區管理崗位等報道時而出現,大眾驚詫于這種人才錯配、大材小用的就業現象。
但就如今社會,區分職業高低的傳統標準已不再適用,公眾對個人價值實現的追求日益增長。如今求職者不再一味追求傳統觀念中的優勢職業,而是逐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就業趨勢。選擇“六便士”并不意味著落俗或低人一等,選擇“月亮”也不應有優越感。學歷是步入職業道路與社會的起點,與職位、薪資的高低并不完全掛鉤。高校畢業生求職應除去高學歷和高級職位的“濾鏡”,充分考慮自身素質,把握個人定位,發掘個人喜好與興趣,遵循個人選擇,積極向上地追求自我價值的提高與實現。
與其急功近利 不如腳踏實地
鄒綿晏(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21級本科生)
“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元”的話題登上網絡熱搜,這一話題反映了當下畢業生就業時出現的一個問題,即過于關注薪資方面的物質回報,而忽略了自身專業素養、能力水平是否能與高薪資高福利的工作崗位相匹配。
畢業生在就業時也應當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就業觀,摒棄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錯誤觀念,懷著一顆平實之心,立足實際,量力而行。找工作并不難,難的是找一份好工作,薪資高低無法決定人生事業發展的上限,應當放下薪金導向、急功近利的就業心態,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與發展方向,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
提高自身素養與能力水平才是人生事業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基礎性的工作恰恰有著積累經驗、磨礪心性的效果。在基層歷練提升自身的行業素養與工作能力,方能為今后的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就業并非終點而是起點。就業只是大學生從校園象牙塔邁入社會大熔爐的第一步,并不意味著學習生涯的結束,而是人生新學習階段的開篇。選擇適應未來發展、適合自己特長的行業就業,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做好本職工作,求真務實,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汲取經驗,做到學有所長、業有所精,才能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21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