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被清華大學錄取時還在工地辛苦搬磚——4年前,發生在云南小伙林萬東身上的一幕打動了不少人。4年后,他的就業選擇再次引發關注。據報道,最近他被擬錄用為云南省2023年定向選調生,去向單位為昆明市東川區委辦公室。對此,很多人不解,“走出大山怎么又回去了”“清華畢業當地方公務員,大材小用”……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聲音,一方面來源于社會上一些人對于名校生的誤解,認為他們應該從事某種職業,不然就是“浪費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來源于一些人對于返鄉青年“逆行”的不理解,總覺得“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不應該回來”。
然而,這兩種想法都存在誤解,需被糾偏。職位沒有高低、地域沒有好壞,只要敢想敢拼,在哪個崗位、哪一方土地都能施展才華、收獲精彩。如果對名校生或者從大山走出的孩子有著過高的期待,不尊重他們意愿,往往容易影響他們的選擇,束縛他們的發展。
留在大城市固然有更多機會,但回到家鄉一樣可以大有可為。今年年初,《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組織引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支持培養本土急需緊缺人才。由此可見,國家對于鄉村振興的傾力支持、對于鄉村人才的重視與呼喚,讓返鄉青年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也能大有可為。
鄉村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讓鄉村的孩子學到知識,樹立遠大理想,能夠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而從小就接受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感教育的孩子們,在學成之后,又義無反顧地返回家鄉。這些走出大山的青年愿意回歸家鄉、建設家鄉,恰恰證明了教育的成功。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熱愛家鄉、愿意回報家鄉的人。曾經“溜索”上學的怒江女孩余燕恰,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學成后的她選擇銜泥歸巢,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90后”王靜也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大學生,10年前回到家鄉教村民種菌菇,通過短視頻平臺傳播種植優質農產品的經驗,讓更多人過上了好日子;苗家女孩施林嬌大學畢業直播家鄉風景風俗,助當地特產走出大山……越來越多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孩子,學成歸來建設家鄉,用誠意和知識回饋故里,他們不應受到質疑,而應收獲掌聲。
對于返鄉青年來說,回到家鄉、建設家鄉,為的是不辜負教育的善意、社會的善意。面對質疑的聲音,許多返鄉青年沒有過多解釋,而是埋頭苦干,用行動交出答卷。曾經許愿“走出大山”,而今義無反顧回歸大山。他們的逆行不是逃避,而是為了更高的價值追求。走出去是為了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收獲知識;回到家鄉,是為了學以致用,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未來,新時代的返鄉青年們應將個人事業與家鄉命運相連,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為鑄就新的歷史偉業貢獻青春力量,用奮斗回答時代之問、青春之問。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融匯在對事業的追求中。
對于全社會來說,只有尊重職業選擇、減輕返鄉青年身上的“包袱”,才能讓他們輕裝上陣、勇往直前。給他們時間與信任,讓他們回到家鄉闖出一片天。與此同時,職能部門也要為返鄉青年提供“硬支撐”,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回應返鄉青年的訴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激勵機制,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讓青年人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13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