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天開高教科創園正式開園。這是天津市教育界和科技界共同關注、齊心參與的一大盛事。
規劃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是天津市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旨在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供載體平臺,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
建立“握手”通道,推動校企合作
在天津市南開區津河畔,沿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交界線往西不遠處,便是天開園核心先導區。
天開園以南開區環天南醫大片區為核心區,以西青區大學城片區為西翼拓展區,以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區片區為東翼拓展區,在功能上形成以研發孵化為主的“一核”和以研發轉化產業化為主的“兩翼”。目前,天開園已入駐首批優質創新創業項目55個,注冊企業287家,簽約金融服務機構104家,落地科技服務機構80家。
據了解,天開園依托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56所在津高等院校、170多家國家級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機構,面向全球創新創業師生和科研工作者,探索“學科+人才+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建立高校與產業園區“握手”通道,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高校在天開園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出天開園第一張發票,提請天開園第一個知識產權申請,簽訂天開園第一個技術開發合同、第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合同……天津大學用一系列“第一”推進天開園建設。
“天津大學瞄準產業需要,從100多個備選項目中遴選出首批28個優質成果轉化項目入駐天開園,涉及新能源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介紹。
匯聚高校力量,集聚科研成果
除了核心區,天開園還有“兩翼”。“兩翼”作為孵化轉化承載地,圍繞創新創業需求,滿足企業從科研成果轉化到大規模產業化的載體需求。
“南開大學首批入駐的17個教師科研成果孵化企業,以院士成果為引領,匯聚低碳環保、資源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一批杰出科學家的應用性成果,預計吸引投資2億元。”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說。
天津市高校云集,科研成果匯聚。在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50余所市屬高校也積極為天開園建設添磚加瓦。
作為西翼拓展區的天開西青園,擁有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
天津師范大學遴選出7個項目入駐天開園科技廣場核心先導區,西翼拓展區天津師大大學科技園已培育引進信創相關領域的科技型企業57家。
天津工業大學首批優中選優篩選出來23個項目,后續還會篩選更多符合天開園發展規劃定位的優質高校項目,逐步推進落地轉化。
天津理工大學目前已經完成6個團隊、8個項目申請首批入駐天開園,未來將在科研平臺建設、應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發力。
政產學研協同,賦能創新創業
這是一場大學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今年4月,天津市發布34條政策助力天開園創新發展,明確高成長初創企業最高可獲1000萬元專項投資。天開園還與99家金融機構簽約,為入駐團隊和項目提供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信貸融資、上市輔導等金融支撐;在政務服務方面,設立“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實現“一園一門一次”的套餐式集成服務。
此外,天開實驗室創新發展聯盟成立,吸納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3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6家海河實驗室、377家市級重點實驗室、46家科技和金融服務機構,聚天津科研資源為天開園創新創業賦能。
“我們選擇第一時間進駐天開園。因為,天開園是天津舉全市之力打造的高教科創園,這里有國內外一流科創園區的經驗借鑒,有天津市立足實際出臺的幾十項措施,有特色鮮明的扶持政策體系,有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5月18日開園當天的大會上,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博士生李雙陽作為創業代表發言。
李雙陽是一名“95后”創業者,他帶領團隊研發出“具有自愈合功能的人工血管”“用于血液接觸型醫療器械表面的抗凝血涂層”“心包防粘連補片”等一系列產品,并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越來越多的“李雙陽”們,將在天開園這片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