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回放
為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
主持人語
如今的學生面臨學業、就業等多方面壓力,我們能感受到一些學生的焦慮心情。有人能夠積極面對,越挫越勇,厚積薄發,為自己拼得美好未來;也有人抗壓能力不強,無人傾訴,不知道如何獨立處理各種矛盾,問題長期積壓,出現抑郁等病癥。及時疏導,有針對性地關愛學生心理健康,讓他們努力學習,快樂生活,未來成長為國家棟梁,是社會、學校、家庭共同的責任。本期來自不同學校的中學生、大學生從他們自己的角度表達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
大一的第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黑板上一個十分新穎的名詞吸引了我的注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這讓剛剛步入大學的我感到困惑:大學生怎么會有心理健康問題呢?
當我在大學校園里求學兩年后才發現,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原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生活環境轉變的不適應、情感受挫造成的苦悶、人際關系失調形成的社交障礙……這些問題都可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社會經驗少,缺少處理復雜矛盾問題的經驗,有些事想不通,很容易鉆牛角尖,也不知道找誰幫助,所以特別渴望有人能關注其內心世界。對此,教育部聯合多部門印發專項行動計劃,作出了相應改進,真正做到了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心上”。
好的政策如何更好落地?有的同學不能正視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后又諱疾忌醫,最終從小問題發展成心理疾病。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同時,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做到心理問題盡早發現盡早治療。此外,還有的學生心理負擔重,擔心隱私被泄露。因此,學校不但要普及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更要做好個人隱私的保密工作,讓學生能夠放心地獲得專業指導和治療,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心理治療。更重要的是,學校、家庭及社會三方還需要從內在的精神層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是非觀,培養學生陽光堅韌的性格,增強學生的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的心理“減負”。要從根本上助力大學生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共同呵護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3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