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校制’教聯體,教聯體內資金統一安排,資源統一配置,教師打通使用……”談到教聯體建設以來學校的快速發展歷程,湖北省當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校長田春雷感慨不已,“2022年,當陽市實驗小學先后合并郊區薄弱學校新民小學、捆綁托管農村小學窯灣小學、領辦城區新校航空路校區,形成‘一校制’教聯體推進一體化辦學格局。如今,薄弱校和新校區回流學生就達1175人,有效消除了區域內‘擇校熱’‘大班額’‘上學難’等問題,交出了一份令家長們滿意的教育答卷。”
當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是湖北大力推進教聯體建設的一個縮影。2022年,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推進教聯體(縣域內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將教聯體作為推進強縣工程、助力鄉村振興、共同締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行動,作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優質中小學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聯合辦學,持續推進教聯體體制機制建設、完善教師交流機制、強化信息技術賦能,以教聯體建設推動教育優質均衡邁出新的步伐。
因地制宜打造資源共享新機制
走進宜都市實驗小學十里鋪校區,嶄新的塑膠跑道映入眼簾,數百名學生正歡快地做著體操,跑道旁是學校新建的籃球場。學校后院美麗鄉村小主人勞動基地遍布色彩繽紛、種類豐富的向日葵園、月季園、水果園……很難想象,這是幾年前招生困難、瀕臨倒閉的宜都市郊區村辦十里鋪小學。
十里鋪小學位置偏遠、環境設施較為落后,教師們不愿意來這里交流輪崗,家長們寧愿舍近求遠將小孩送進城區上學。曾經,全校學生僅51人,一年級未招到新生,一度陷入困境;同期的宜都市實驗小學學生總數達2919人,平均班額70人,生均占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如何系統性重塑區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破解“城區擠、農村空”這一難題?在摸索實驗小學一校三區集團化辦學的基礎上,宜都市因地制宜啟動宜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改革,建立由實小育才路校區、城南校區、十里鋪校區、枝城小學、賀炳炎紅軍小學、茶園寺小學組成的“1+2+3”融合共建型教聯體,以強帶弱、城帶鄉方式推動教聯體內各校齊頭并進、抱團發展。
“這幾年,十里鋪校區、育才路校區和城南校區分別被評為‘宜都市首批勞動教育示范學校’‘全國校園籃球特色學校’和‘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真正做到了協同特色發展。”宜都市實驗小學十里鋪校區校長方曉紅介紹,開展教聯體建設以來,學校環境、師資、設備都得到優化,現有6個年級213名學生,不僅留住了服務區內的生源,還有一些進城入學的優質生源回流。
“宜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只是一種模式,全省各地共探索了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3種基本教聯體模式。融合型就是一個法人、一套班子、統一管理;共建型實現教師輪崗、教育管理、教學交流、考核評價一體化;協作型則不打破原有學校各自的人事、財物管理體制,核心學校對成員學校在業務上給予引領、指導和幫扶。”湖北省教育廳基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鄂州市華容區將全區所有初中聯合在一起,建成以縣域為單位、同學段共建型教聯體;當陽、夷陵、江夏等地建立“一校制”融合型教聯體模式,實現法人代表、師資配備、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經費使用、質量評價“六統一”;大冶市將還地橋鎮所有中小學聯合在一起,建成以鎮域為單位的共建型教聯體……
目前,湖北省已深入推進首批89個省級教聯體試點建設,新建100個左右省級教聯體試點,全省45%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納入教聯體建設。
雙向交流激活教師隊伍一池春水
加入宜都市陸城一中教聯體以來,宜都市高壩洲中學從一所有著漂亮樟樹自然景觀的鄉村學校,逐漸發展成一所“柑橘”校園文化特色鮮明、藝術文化氛圍濃厚、社團活動豐富、學科教學成績優異的優質中學,令人驚喜的變化離不開孫曉芳等一批青年輪崗教師背后的付出。
2022年,美術教師孫曉芳和體育教師易新華從主校區宜都市陸城一中輪崗至高壩洲中學,分別擔任教聯體非主要科目綜合組組長及高壩洲中學綜合組組長。他們一方面通過教聯體聯合教研,引入傳統詩詞文化及多樣社團活動等豐富孩子們的美術課、體育課課程形式,另一方面在校園設計《功勛人物》美術展覽、編排《橘香水韻》舞蹈節目等,升華學校文化藝術內涵。
“看到學校一天天變美、孩子們顯著的成長變化,以及他們發自內心對我們的認可,我們在這里感覺到無比幸福。并且,學校對分校教師職稱評聘、績效分配、培養培訓、選拔重用等方面都會給予相應的傾斜,讓輪崗教師沒有后顧之憂。”孫曉芳說。
教聯體怎么聯?內部師資隊伍合理調配——教師間的流動、交流是核心關鍵。湖北完善機制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推動各地“縣管校聘”和教聯體師資隊伍建設相結合。一方面實施群雁培育計劃,鼓勵優質學校派出優秀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組團式派駐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或新建學校任職任教,其他成員校派出管理人員到優質學校跟崗掛職,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緊缺學科教師實行統一管理、打通使用;另一方面鼓勵各地教聯體開展課堂教學大比武、教學基本功展示等活動,建立健全青年教師培養機制,推動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枝江市公園路小學教聯體打破校際界限,實現體育美育教師資源共享;遠安縣鳴鳳小學教聯體每學期組織優秀教師共同開發教學設計、微課、教學案例等優質教學資源,定期開展教學比武、教學基本功展示、聽評課等教研交流活動;宜都市外國語學校教聯體積極開展師徒結對、“每月一書”、“每月一德”、“每周一字”活動,給青年教師提供成長平臺……
截至目前,湖北89個省級教聯體試點交流校領導及中層干部822人次、一線教師2256人次、跨校結對1972對。去年秋季以來,89個省級教聯體開展聯合教研教學活動1692場。
數字化教聯體推動優質資源共享
“來,這首四二拍的歌曲,大家和我一起來,第一拍是強拍,第二拍是弱拍,咚——噠——咚——噠……”在崇陽縣聯校網教協同中心實驗小學基地,音樂教師廖艷芬正通過直播攝像頭將熱乎的音樂課傳遞給崇陽縣的3所鄉村小學。
該中心由崇陽縣教育局成立,共有14間主講教室,縣里17名優秀專職音樂、美術教師通過實時音視頻雙向互動教學的方式,一次為2至3個班級授課,幫助崇陽縣鄉村學校開足開齊美育課程。“縣里28所薄弱小學,前3個年級每班每周兩節音樂課、兩節美術課。”主講教室墻上貼著的課表詳細規劃了該中心每周120多節課的內容明細。
“我們每每到鄉村小學調研教學成效,孩子們都會驚喜地叫道‘電視里的老師出來了’,孩子們的變化是巨大的。起初這些孩子無法認全五線譜,只能用12345來代替。如今他們都能分清全音符、四分音符、休止符,還能自己畫簡譜,音樂素養逐漸提升,我想這就是數字同步課堂的意義所在。”崇陽縣聯校網教協同中心負責人熊紫伊表示。
縣級網教協同中心是湖北近年來通過建設數字化教聯體推動優質資源共享的重要載體之一。聚焦信息技術賦能義務教育現代化,湖北多措并舉:一方面建設縣域教聯體管理平臺,大力推廣縣級網教協同中心建設;另一方面深入推進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加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在教聯體常態化應用等,聚力提升智慧教育助學、助教、助研、助管、助交流合作五大能力。
丹江口市土關埡學校推出全國首堂基于5G移動通信技術應用的“綠茶采制與茶藝”勞動專遞課,土關埡鎮小學、土關埡湯灣教學點、十堰市柳林小學、武當山茶園勞動現場、制茶車間炒茶現場5個地方的師生同上一節線上課,體驗“茶園采茶、車間炒茶、課堂茶藝”,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宜都市陸城第一小學教聯體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名師資源,打造教聯體“雙師課堂”,推進課堂上數字資源應用常態化;當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運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宜昌教育云、當陽愛問在線輔導平臺等,共享教研資源,讓育人效果最大化……
“湖北通過轉化第一批試點成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形成了一批建設樣板和模式經驗,同時推動第二批試點逐漸向學前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延伸,有力推進教聯體建設提質擴面。下一步,湖北將于2023年底在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1個示范性教聯體,2024年底在全省縣域范圍內全面推行教聯體建設,2025年底達成全省8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納入教聯體建設,持續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間教育差距,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整體性重構,系統性打造義務教育新生態,為實施強縣工程和鄉村振興提供基礎支撐。”湖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周靜表示。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5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