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過在重慶、福建和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等地的調研,我們看到多地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之后,正壓茬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但對標督導評估辦法,發現一些地方存在誤區:盯著標準多,關注內涵少;老辦法多,創新思考少;深入學校多,撬動政府少。因此,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必須更新觀念,處理好如下四種關系。
厘清責任邊界,處理“督政”與“督學”關系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是黨和國家的要求。縣域能否達標,必須經過教育部教育督導局的督導評估認定。除了督查政府推動工作情況,還要檢查學校的達標情況,以檢驗政府工作的實效。所以從督導評估性質來看,這是督政項目,同時也是督學項目。在創建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督政”與“督學”的關系,厘清縣級政府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責任與學校辦好義務教育主體責任的邊界。
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中,評估標準第六條“資源配置”的7項,主語是政府,關注政府如何配置資源;評估標準第七條“政府保障程度”的15項是對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的管理責任要求。因此,縣級政府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好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善于從政治上看教育,善于從民生上抓教育,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動員各方力量共同辦好義務教育;樹立正確的義務教育質量觀、人才觀,堅持質量至上,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措施上,縣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做到義務教育優先發展優先投入,算好政治賬和長遠賬,落實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強化教師優質資源配置,創新體制機制,激勵和保障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制度落實,真正使優質資源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
義務教育學校要承擔起辦好學校的主體責任。評估標準第八條“教育質量”的9項是對學校的明確要求,學校責無旁貸。因此,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保教育公平,鞏固均衡水平,提高教育質量。
厘清“督政”與“督學”的關系,有利于分清責任,調動各自積極性,圍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目標,齊心協力,行穩致遠。
堅持發展視角,處理“基本均衡”與“優質均衡”關系
優質均衡是在實現基本均衡后,對義務教育更高質量、更快發展的更新要求。離開了基本均衡,優質均衡就無來路、無方向;而僅僅停留在基本均衡的發展水平,優質均衡也無從談起。
當前,一些地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還在穿“老鞋”走“新路”——用基本均衡的工作方法給優質均衡披上新衣,觀念滯后,手段過時,有的甚至比基本均衡更為落后。比如前些時間,個別縣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強調育人質量時,標榜的是“連續三年中考穩居全省第二”。如果提高質量仍停留在“唯分數、唯升學”上,其結果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目標南轅北轍。
處理基本均衡與優質均衡的關系,鑒別尺度在于“發展”二字。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如果沒有在基本均衡基礎上有所提升,優質均衡就是一句空話。比如老城區的大校額、大班額、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小、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小的問題,如果在實現基本均衡之后,這“兩大兩小”情況未改變,優質均衡就會落空;再比如,個別地方為了消除大班額,甚至取消基本均衡評估要求的功能室,顧此失彼,無異于基本均衡的倒退,飲鴆止渴,要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還有待時日。
在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實現優質均衡,首先要鞏固前者的成果。在《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工作規程》“資格審核”第六條中,就明確要求,“申報前三年未發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規定指標不達標現象,其中,對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要求不超過0.60、0.50”,這相對實現基本均衡差異系數“0.65,0.55”的難度分別提高了5個百分點。況且,當年實現基本均衡的差異系數,統計的是省定標準即“省標”,而優質均衡的差異系數,統計的是國家標準即“國標”,代表著國家對縣級政府做好資源配置以達到優質均衡的價值取向。因此,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不能離開基本均衡,但也不能停留在基本均衡,而是要解決提檔升級的問題。
緊扣優質內涵,處理“定量”與“定性”關系
《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提出四個方面30多條指標,除了社會認可度調查一條,如果細分,可以量化的標準有22條,而定性標準有9條。通過調研發現,在各地開展的督導評估實踐中,更多關注的是量化標準的達成,卻忽略了定性標準的評估。
盡管量化標準是國家對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的硬性要求,但在關注硬件標準的同時,不能忽略了軟件的定性標準要求——這樣的標準要求恰恰是義務教育內涵發展的標志,它們承載著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關鍵要素,比如“所有學校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水平達到良好以上”“課程開齊開足”“無過重課業負擔”等。
所謂內涵發展,就是建設“高品質學校”,學校的精神文化和辦學價值取向是其核心。因此,在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過程中,學校要構建科學的德育工作實施體制機制,從內容、途徑和方法上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突出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的要求,把立德樹人效果作為學校評價的根本標準;堅持“五育并舉”,謹防以少數學生參與的某項“特色”替代“全面”與“全體”,錯把熱鬧的活動當成學校的“特色”和“高品質”。
把握時間軸線,處理“靜態”與“動態”關系
有人把評估標準絕對化,認為有明確標準的就檢查,沒有的就不檢查。這關系到是靜態看待評估標準還是動態緊跟義務教育發展形勢看待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問題。正如有的領導所說:“義務教育均衡評估,要講比均衡更重要的事。也就是說,不管是基本均衡還是優質均衡,首先是義務教育的發展。因此,要講義務教育發展的所有事情。”
首先,從評估標準看,有些標準沒有量化,需要動態認識并補充其評估要求。比如“所有學校制定章程,實現學校管理與教學信息化”“課程開齊開足”“無過重課業負擔”,這些都要按照黨和國家的新要求去充實、細化評估標準內容。
其次,黨的十八大特別是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事關義務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勾勒出義務教育發展的全貌,也需要我們動態地看待義務教育發展的形勢。這些文件聚焦義務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為辦好優質義務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把這些更新更高的要求與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標準相互關聯,不斷深化對義務教育性質與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好每一所學校”“培養好每一個學生”宗旨的認識,全面督導評估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質量,不能把“優質”窄化,把對辦學質量的關注標簽化為關注“學生考試分數與學校升學率”。
再其次,創建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提出于2035年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按照“實事求是”“成熟一個評估認定一個”的原則,這必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要打破一蹴而就的迷思,特別是要在一些重點、難點、痛點、堵點問題上攻堅克難、大膽探索,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推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典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作者盧煥雄系國家督學、海南省教育廳原二級巡視員,盧夢薇系海南師范大學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28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