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家庭、社會以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在青少年成長中產生影響,任何一方“脫節”或“失控”,都會出現教育真空和空白,甚至出現學校“獨位”、家庭“缺位”、社會“錯位”的現象,削弱甚至抵消教育的合力效應。山東省益都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周邊協同育人資源豐富。針對相當一部分家庭存在的“三重三輕”現象,即重“物質給予、學業要求、遷就溺愛”,輕“精神陪伴、情感培育、原則底線”,學校努力改變現狀,推動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實現了學生更好成長,家校社多方共贏。
深化家校社合作,打造協同育人共同體
搭建“1131”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組建家校社合育專業梯隊。學校成立一個“家長服務中心”收集家長訴求;成立一個“家教中心”,統籌家校合作工作;三級家委會每周活動實行“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成立一個“家長學校”,定期為家長授課,提升家長育人能力。學校家委會成員參與學校重大決策、教育教學、學生實踐活動等,每年舉行換屆會議,定期評優表彰。學校聘請法治副校長、康育副校長、社會教育副校長各1名,建立合育機制。
創設系列家校社合作活動。學校與共建單位火箭軍士官學校、松林院社區等開展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研學旅行等社會教育活動,與市社工協會、志愿者協會、青少年心理輔導站等社會組織聯合開展“愛心護航”“困難學生救助”“青少年心理疏導”等志愿活動,探索學校社會工作新途徑。
開設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與優秀家長特色課程雙向“適性課程”。家長學校聘請家庭教育專家,創編家長課程,推出新生家長課程、畢業生家長課程、潛力生家長課程、訂單式家教課程等“適性課程”四大類共25種,提升家長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能力。通過“報名、試講、聘任”的流程選拔出104名身懷“絕技”的“家長老師”,為學生帶來特色家長課程,形成了傳統文化、陶藝、種植、烘焙等80多個主題課程。
“八個一”充分發揮網絡傳遞力量,凝聚了更多教育資源。學校實施“八個一”工程,點燃家校社各方持續熱情:學校每天向家長推薦一篇家教文章;家長每周至少給孩子寫一條優點或亮點;家長每月寫一篇親子教育日記;家長代表每周進校參與一次學校開放日活動;每月召開一次家校社聯席會;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家長老師進課堂”活動;每學期至少培養一名家教骨干師資;法治、康育、社會教育等副校長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講座。
加強互動與融合,打通有效育人路徑
開展家校大閱讀工程,共同提升文化內涵。學校通過名師引路、親子共讀、閱讀晉級、閱讀分享等四步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家委會為學生精心制作記錄閱讀和晉級過程的閱讀儲蓄卡,家校聯合舉辦閱讀節,評選書香少年和書香家庭。
家校社合作鑄魂育人。家委會主動參與愛心護航、愛國教育等活動,并與學校緊密配合,利用節日共同組織“學寫春聯”“端午粽香”“剪紙祝福祖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圖書跳蚤市場”“獲救小鳥放飛儀式”等微德育活動。社區和學校共同開展“緬懷烈士”“種植養殖體驗”“敬老院探望老人”等實踐活動,定期邀請交警大隊、派出所專業人員進行安全、法治教育活動等,收獲知識,收獲親情,收獲美德。
凝聚家校社社團資源,增強藝體熏陶。實施音體美“2+2”工程,發揮家校社人力資源優勢,聘請“校外教練”,大力開展籃球、武術、民樂、彩墨團扇、無人機等社團活動,提升藝體育人功能,使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和高雅的情趣。
合力開展勞動技能教育。家校社聯合建立“校園清潔、家務勞動、社區服務”三個層面的勞育體系,學校制定“家務勞動清單”,家長進行“家務勞動評價”,聯合社區定期開展勞動技能競賽和社區服務勞動實踐活動,以“實踐+探究”為主要形式,以勞育德,以勞啟智,以勞養心。
善用評價和機制,讓育人合力可持續
學校成立家教中心,由首席班主任、首席教師、外聘教育專家和本校心理咨詢師組成家教團隊,制定完善《家長學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為加強家校溝通奠定制度基礎。學校改變傳統成績通報式、家長教育式的家長會形式,嘗試訂單式、沙龍式家長課程形式,并通過家校大閱讀、百名教師大家訪、家長進課堂、家委會組織研學旅行等,由學校面向家庭的單向溝通轉變為家校雙向互通,激發家長參與育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校定期發放學生成長評價表,家校社共同評價,見證學生成長,并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足跡檔案袋,記錄獲得的榮譽、完成的作品、參加的實踐活動、家長和老師的評語。學校每學期舉行閱讀晉級表彰大會,評選百個書香家庭等。
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形成,推動了學生成長生態的重建與提升。學生的課業負擔日益減少,實踐活動不斷增多。原先周末令學生頭疼的各類興趣班變成了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快樂研學”,學生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益都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4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