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構建德技并修育人體系,為區域產業創新發展培養量足質優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增強適應性的目標指向。以數字化為推動的產業快速迭代發展,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不斷帶來新變化、提出新要求。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推動考核評價改革,充分發揮其“指揮棒”的功能作用,著力強化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測與保障。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立足專業發展實際,堅持以勤學篤行、德技雙馨的人才培養理念為引領,從考核評價的標準、主體、過程、手段四個維度積極展開探索和實踐,為持續提升土建類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考核評價標準立體化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高職院校在考核評價時應牢牢把握“三個并重”,引導和塑造理論扎實、技能過硬、品格高尚、實踐豐富、成績良好的優秀學生,為考核評價改革鑄造靈魂。
一是素養和技能并重,全方位評價。學院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對學生的優良作風、高尚品格給予正向評價,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院通過調研市場需求、分析行業痛點,著眼學生專業技能掌握程度和解決問題能力,關注其理論功底和知識更新習慣,以應對當下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迭代更新的局面。
二是過程和結果并重,全周期評價。學院制定契合生產實踐流程的評價體系,包括前期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和后期評價,調整各評價項目的分值權重,不再單一對考核結果的“優劣”進行打分,而是重點關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并增加考試后對學生總結提煉能力、溫故知新效果的跟蹤考評。
三是崗位和教學并重,多角度評價。高職院校為企業培養和輸送人才,評價標準不僅需要符合教學要求,也應體現企業的崗位需求。學院吸納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與評價,將就業水平、企業滿意度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使個人提升和企業發展相適應,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推進考核評價主體多元化
隨著產教融合持續深化,高職院校應繼續轉變思路,在政策指引下,發揮學校主體作用,會同行業、企業共同展開考核評價,通過多元協同共進,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行業發展、契合企業需求。
第一,多方合作建立考核機制。結合教學任務,邀請合作企業成立課程考核專業小組,成員由專任教師、外聘業內專家和企業導師組成,二級學院教學負責人和企業技術負責人擔任組長,全面領導、組織、實施各項考務工作,協調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聯結企業打磨專業團隊。企業依托生產經營活動,承擔部分實踐課程的考核任務,充分發揮企業導師的作用,提供真實項目案例、技術規范標準,補充和完善考核內容。通過校企合作開發實訓項目、研發新技術、制定新標準,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攻關能力,更打磨了專業團隊,增強了學院的教學、科研創新能力。
第三,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其考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不單考查學生個體的能力,也關注整個團隊完成任務的質量,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從團隊中剝離。學院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把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能力作為考核指標,學生既是考核對象,又作為考核主體參與評價過程,引導學生完成自我評價、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多角度立體化地形成考核結果。
推進考核評價過程現場化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人才培養不光考查理論知識,更注重實踐技能。考核過程絕不能脫離實際,要“把試卷出在項目上、答案藏于工程中”,走進生產一線,溯源考核評價改革的本質。
一是考卷貼合真實項目。遵循行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客觀規律,對實訓課程模塊進行系統化整合。學院結合項目運作流程,從編制投標文件開始,到圖紙識讀、概預算、施工組織計劃、各分部和分項工程施工,直至工程驗收,形成一套符合施工規律的實訓模塊,根據不同專業的教學側重點調整考核重心,同時鏈接企業案例和工程臺賬,把試卷出在項目上,讓考題更貼近施工現場。
二是考場深入工程實地。為提高對生產一線的重視程度,避免學生對虛擬場景和現實環境產生認知偏差,便于發現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學院將教室“搬”到施工現場、把考場“設”在工地上;利用辦公區域成立“實踐課堂”,用于教學和組織考試,并結合施工段和后澆帶進行現場演練,考查專業技能。學院計劃同企業、科研單位合作編制管理條例,提請專家論證,完善實踐類課程的考核標準。
三是考官具備實踐經驗。學院著力落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組織專任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教科研能力,增加實踐經驗。同時,學院成立訪問工程師工作站,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兼職任教,參與考核工作,并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考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實踐課題,探尋“四新”成果,申請專利,積極推動考核結果向成果轉化。
推進考核評價手段智能化
科技創新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教育數字化是時代趨勢。高職院校要加快創新數字化教育,構建“數字”專業群,升級“智能、虛擬、數據”三大教研平臺,為考核評價改革提升動力。
第一,“教、學、訓、考、研、創”六位一體,打造智能演訓平臺。為更好地解決高職學生對抽象理論難以掌握、專業實習實訓難以深入工程一線等棘手問題,學院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四新”成果,充分發揮科技在生產實訓考核中的先導、保障作用,從平面、空間、時間、理念等方面,多維度立體化打造實體平臺,依托手持終端控制、二維碼自學、遠程直播等多媒體手段,實現授課過程、施工過程的影像采集和遠程直播,還原真實場景,解決教學與生產流程相脫節的難題。該成果先后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安徽省首屆高等學校自制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展評一等獎,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
第二,運用先進技術,搭建虛擬教學平臺。學院緊跟“互聯網+”時代發展,將虛擬仿真技術運用到專業教學中,運用VR、AR等技術,借助軟件開發平臺,搭建虛擬場景,將實訓場所由傳統的物理空間拓展到虛擬現實空間,借助物聯網設備、可穿戴設備,利用體感交互功能,模擬生產一線的施工環境,輔助教學工作和考核任務,突破時空限制,增強實訓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有效性。
第三,深化校企合作,開發“產教兼備”的數據平臺。學院依托教管一體化平臺,為合作企業提供繼續教育、轉崗培訓、技術研發等服務,同時鏈接企業的辦公自動化系統,共享項目數據、工程臺賬,拓展專業資源庫,及時分析教學、考評數據,做到科學評測、精準施教,開發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大數據”平臺。
(作者金飛、方曉紅系安慶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陳月萍系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本文系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3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