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平安中國,要著力打造和培養卓越公安法治人才。公安教育是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院校是培養卓越公安法治人才的第一陣地。要進一步發揮公安院校培養德法兼修的卓越公安法治人才的陣地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培養卓越公安法治人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首先,這是推進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求。公安身兼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雙重職能,承擔著維護國家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的重任,是重要的國家治理機關。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公安執法方面的要求已不僅是形式意義上的嚴格執法,還要追求執法的精準化、文明化、人性化,并最終實現良法善治的法治目標。這既指引了公安法治人才的培養方向,也是一種現實需要。其次,這是依法維護國家安全的應有之義。從職能分工來看,公安機關一方面通過依法防范和懲治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另一方面通過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打擊違法犯罪、化解矛盾糾紛,實現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目標。安全職能的行使要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公安執法人員要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提升維護國家安全的法治能力。再其次,這是建設德才兼備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的重要方面。2018年,教育部與中央政法委聯合發文,就進一步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提出了具體意見,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法治人才是公安執法司法的中堅力量,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養成法治思維及法治實踐能力,在推動行政立法、嚴格規范執法、推進公正司法、建設法治社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公安院校承擔著培養新時代卓越公安法治人才的重任。不同于一般高校,公安院校注重政治忠誠教育,且力求將法學教育與警察職業教育相結合,必然在法治人才培養方面具備自身特點。總體而言,公安院校培育的卓越法治人才需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一是政治素質卓越。公安院校始終堅持政治建校的辦學方針和方向,以培養“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為首要政治任務,人才培養要超越一般院校的政治素質要求。公安卓越法治人才的培育,首先是政治素質卓越,要牢固樹立其“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二是專業知識卓越。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社會形勢愈加復雜多變,公安執法面臨的法律問題也呈現復雜化、綜合化、精細化的特點。這要求卓越公安法治人才必須提高法治素養,具備扎實的法律專業基礎。三是應用能力卓越。公安院校是培養基層執法人員的重要陣地。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培養卓越公安法治人才應以公安工作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學生的警務實戰能力,使其在公安工作中能有效應對各種復雜問題。四是道德情懷卓越。公安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如果機械地依法辦事,可能導致法治精神與核心價值脫軌,從而無法實現善治的目標。因此,卓越公安法治人才除了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外,還需具備道德等法外價值情懷,并根植尊崇實質正義的信仰理念,在執法過程中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為達成卓越公安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公安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改革創新課程體系,實施具備公安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路徑。一是以“四個卓越”為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應在規定的法學人才培養共性標準之上,構建符合公安特色的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目標上,要突出“過硬的政治品格”“嚴明的紀律作風”“良好的法律素養”“扎實的警務技能”要素;在課程設置上,通過入學教育、軍事理論教育、勞動教育等通識及實踐課程,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紀律意識。二是以人才產出為導向,構建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對標院校所在的行政區域情況及公安執法現狀,以公安各警種的人才精準需求為導向,促進法學、公安學、公安技術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構建契合公安機關職能崗位需求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實現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公安法治人才的高質量培養目標。三是以協同育人為模式,完善應用型公安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依托校局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學校和公安實務部門雙向交流,構建集專業教師與實訓教官為一體的“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力量。同時,可邀請公安機關、檢察院、司法局以及人民法院等部門的實務專家深度參與教材編寫、專業教學、集體備課等育人環節,以充分發揮法治實務部門在公安院校卓越法治人才培養中的協同作用。四是以信息賦能為手段,完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建立健全體現公安院校人才培養特點的信息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用大數據直觀反映教學質量,優化教學實訓考核評價體系,形成科學的教育培養質量管控機制。同時,搭建就業追蹤信息平臺,定時就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以及用人單位滿意度進行調查,及時獲取用人單位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意見,使公安院校人才培養不斷適應公安工作的新要求。
(作者系河南警察學院法律系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01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