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校家社各方高度關注的事情。校家社三方如何同心協力,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衡量協同育人質量的重要指標。應該將優化學生心智模式作為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一個聚力點,有了明確的聚力點,各方力量才可以聚焦,獲得合力育人的最佳成效。
心智模式往往決定學生認識事物、處理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其具體表現為認知模式、遇事心態、行動邏輯等,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對他們未來的人生和命運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同樣是外在的壓力或挑戰,對有的學生是發展的動力,對有的學生則成為成長的阻力甚至災難。這種差別往往就源于心智模式的差別。正如管理心理學家彼得·圣吉所說:“心智模式不僅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而且決定我們如何采取行動。”
學生心智模式的建構是一個內外統合、漸進生成、知行合一的過程。除了需要學生的主觀努力外,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遵循規律,協同發力,形成優化學生心智模式的育人合力。
一是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學校要充分重視學生心智模式的培養和優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課程安排、活動設計、校園文化等方面重新審視、積極調整,有意識地把培養目標、教學任務、評價指標等與優化學生的心智模式、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結合,聚焦對學生求真、向善、積極、堅韌等思維品質的培養,對篤學、善思、明辨、力行等學習品質的培養,及對尊重、寬厚、合作、換位思考等社交品質的培養。同時,學校要發揮協同育人的主導作用,多渠道保持與家長的及時溝通、密切配合,科學指導和服務家長,共同加強對孩子心智模式的培育。
二是發揮家庭的主體作用。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決定孩子一生發展的關鍵要素,真正重視優化孩子的心智模式,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
第一,要以幫助孩子建構向上、向善的心智模式作為主要目標,并培養孩子面對失敗和挫折的正確態度。
第二,要掌握和遵循規律,懂得心智模式的建構是一個孩子不斷學習、自省、矯正和變化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也不要急于求成,要在平時的生活積累中慢慢培養。
第三,引導孩子在學習和反思中改善心智模式。多向他人學習,找到好的榜樣,同時鼓勵和幫助孩子養成總結、復盤的習慣,及時發現自己在心智模式上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善。
第四,允許孩子在嘗試和碰壁中成長。不要過度保護,應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即使碰壁了,也會促發孩子覺察和內省,這是促進孩子成長和心理變得強大的重要契機。
第五,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家務勞動,讓孩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新穎、鮮活、豐富多樣的體驗中得到綻放,這也是優化孩子心智模式的重要途徑。
第六,及時發現并幫助孩子處理心理或情緒上的問題。當發現孩子存在消極、嫉妒、自卑、偏執等心智問題或低落情緒時,要認真關注、及時疏導,引導孩子形成積極良好的心智模式。
三是發揮社會的滋養作用。一方面要不斷優化社會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媒體、博物館、文化館、群團組織等平臺,鼓勵健康向上、積極樂觀、包容大氣等心智品質,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營造有利于學生良好心智模式形成的社會環境,發揮社會教育的滋養和熏陶作用。
另一方面,要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加強實踐和通識教育,讓學生了解社會的系統性、多樣性、復雜性,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格,讓他們懂得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堅強意志等對一個人長遠發展的重要性,懂得合作、共贏、助人在社會交往中的重大意義。有了這樣良性的心智模式,學生在為人處世中會更有智慧,在人生的發展道路上會走得更穩更遠,更有幸福感。
(作者系吉林體育學院教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專委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17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