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合育是三個教育系統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育人使命的過程。鄉村校家社合育是要在鄉村場域的環境中,以鄉村學生為關注對象,以育人為根本目的,以聯動為主線,以活動為方式,以平臺為載體,校家社發揮各自優勢,功能互補,共建互動機制,共同促進鄉村學生健康成長。
由于各種原因,現在的鄉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還存在一定程度合作不平衡、機制不完善等現象。鄉土場域中,如何讓教育更加貼近鄉村學生的本真場景和真實需要,如何更好地構建鄉村校家社合作育人機制并促進其良好地運行,是值得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1鄉村校家社協同共育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
不少鄉村學生面臨父母教育缺位或教育方式單一的問題。由于不少父母長期在外務工,鄉村隔代撫養的情況比較多,孩子缺少父母陪伴和教育的情況比較突出。另外鄉村家長受到文化水平和教育理念的限制,普遍存在單一性說教的現象,對孩子的教育管理方法比較單一。隔代撫養的家庭,祖輩與孩子之間存在代溝,管教方式上容易放任和溺愛,在孩子的學習輔導方面也力不從心,忽視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等。
主體合作觀念淡薄造成鄉村校家社之間溝通問題凸顯。鄉村家長與教師的聯系多是“問題型”交流,家校溝通與合作的頻率也較低。有些鄉村學校沒有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很少對教師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相關培訓。家校溝通方面,對學生的心理關懷、興趣愛好、個性發展等內容關注偏少。有限的家校合作中,家長經常是被動性參與。鄉村社區對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的關注和幫扶更多局限于物質層面,對家庭教育理念的提升等關注較少。
過多依賴學校教育造成鄉村校家社合育“營養不良”。不少鄉村學生因缺乏父母陪伴和監管而造成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再加上社會教育的力度孱弱,讓本就低迷的校家社協同困境在鄉村場域進一步凸顯。由于缺少家庭和社會力量的支持,鄉村學校教育不得不過于“強勢”介入,也導致鄉村學校在育人的道路上有些“舉步維艱”,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響。
2三方合力推進校家社合育機制科學建構
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農村家庭、學校和社區需要加強合作,實現家庭教育的聯動。這種聯動不僅僅是資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知識、經驗和技能的交流和融合。
一是彰顯鄉村學校主體智慧,充分發揮學校育人的主陣地作用。鄉村學校可以積極開展對家長的定期培訓、在線教育、咨詢輔導等,針對不少家長在外地的情況,可以用家校“隔空對話”“連線互動”等方式,幫助鄉村父母提升育人素養。學校要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路徑選擇中擔任可為、有為的角色。在加強家校合作過程中,也要明確家庭與學校各自的教育職責和界限,既擔負各自責任,又能合作互補。
二是架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有效構建鄉村校社合育機制。鄉村學校要重視對社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積極尋求社會專業機構和人士的指導與幫助,為鄉村學生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提供重要支撐。鄉村有自己獨特的場域和本土特點,學校還可以充分挖掘鄉村資源,盡可能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自然、體驗生活、開拓視野。鄉村社區也可以與學校積極開展交流,為鄉村家長和孩子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輔導和服務,共同促進學校與社區合作育人體系的完善。
三是聯通家庭和社會場域,積極構建鄉村家社合育機制。國家也鼓勵依托學校、社區、社會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等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推進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鄉”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關系的存在,“鄉”更多地與家族、宗族緊密相關,這也正是鄉村家庭教育發展寶貴的社會文化資源。要多給鄉村家長創造參與社區活動和培訓的機會,或者結合鄉土文化特點,組織家族之間、鄉鄰之間的學習共同體,幫助鄉村家長加強與社區、與外界的聯系,提升他們的育人意識和理念。
3多措并舉加強鄉村家庭建設和指導服務
鄉村家庭建設包括鄉村家庭環境和文化建設、鄉村家庭成員關系構建、鄉村家長育人水平的提升等。
一是重視鄉村家長的培訓,加強鄉村家長的自我提升與成長。鄉村家長始終面臨生存與發展的矛盾,這對家長的學習和自我提升帶來挑戰。所以,在鄉村校家社協同育人過程中,要考慮到鄉村家長的實際困難和需求,用更接地氣和更有針對性的方式,用鄉村家長能聽懂、好理解、好操作的方式,來對他們開展培訓。比如通過線上方式,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溝通,向家長傳播科學的教育知識與方法,方便鄉村家長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和提升。鄉村孩子的個性教育、心理健康、行為規范、衛生保健、網絡游戲監管等方面尤其需要得到家長的重視和關注,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是鄉村家長需要重點培訓的內容。
二是積極組建鄉村社區義工隊伍,深入發揮公益組織和志愿者的力量,幫助開展鄉村民風和家風建設。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個人依法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務活動”。鄉村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學校和社區,可以有意識地組建校家社合育方面的義工隊伍,請有愛心、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師、家長、大學生和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義工,在鄉村進行相關法規政策、優良家風文化、科學育兒理念的宣傳等。還可以對鄉村家長開展免費咨詢和指導,幫助他們解答育兒困惑。志愿者和義工還可以對有生活困難和心理困擾的鄉村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進行幫扶和關懷,促進鄉村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是創建鄉村場域數字化資源平臺,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與共享。信息化時代,構筑鄉村場域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是加強鄉村與外部世界連接,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通過技術賦能,可以激發教師等教育主體扎根鄉村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可通過該平臺發布和傳輸教育資源,加強各主體間的交流對話、合作互動。教育數字化資源平臺既可以成為校家社共育的承載平臺,也可以成為城鄉之間互相交流、共享優質資源的平臺。還可以通過該平臺開展家長論壇、家長座談會、親子互動日等活動,讓鄉村教師和家長之間、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有效溝通。政府也需要在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為鄉村學生和家長利用網絡和數字化資源創設條件。
四是弘揚鄉土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家庭文化建設。鄉土文化中孕育的長幼有序、勤儉節約、孝親睦鄰等傳統美德為孩子的培養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與滋養。要讓豐富的鄉土文化成為撬動美德傳遞、價值傳承的教育支點,引導鄉村青少年以自信的心態看待鄉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引導他們熱愛家鄉,并積極投入到鄉村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建設當中。
(作者單位系西北師范大學;本文系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資助項目“基于鄉村學生健康成長的家校社協同共育機制建設及其運行方式研究”[編號:2021KYZZ01021]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17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