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習習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自主培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就人才培養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高校加快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注入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科教融匯,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校企合力,大力推進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科技小院,造就更多知農愛農新型農業人才……努力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各高校步履不停。
科教融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總書記囑托】
2023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師生代表回信,希望學校廣大師生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接續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勇攀科學高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近日,武漢大學“珞珈三號01星”成功拍攝到“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靠港的畫面。這次拍攝是該星首次抓拍國產破冰船,有助于“珞珈三號01星”監測極地動態、拓寬服務范圍與應用效能。
武漢大學“珞珈三號01星”最新應用成果,是該校以高水平科研助力人才培養的一個注腳。近年來,武漢大學注重頂層設計,創新育人模式,著力培養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人才自主培養持續取得新進展。
該校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設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國家級、校級、院級“三級特區”,從招生階段起構建本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路徑。
聚焦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實踐能力提升,武漢大學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設置創新實踐必修學分,強化教師在本科生科研訓練中的主導作用。學校鼓勵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機構指導本科生科研,全力推進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開展創新性、探索性實踐。
8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專業入選“強基計劃”、11個基地入選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15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這些優質資源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
2023年以來,武漢大學人才培養捷報頻傳。
武大學子參與研制的“啟明星一號”成功飛天,它是中國首個學生制造的微納衛星;在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評審中,武漢大學基礎學科的15名本科生全部入選并獲得資助……
注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武漢大學馬不停蹄。
2023年11月,武漢大學發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行動計劃》,該計劃包含科研報國使命、學科專業優調、數智教育啟迪等8個具體項目,著力推動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2024年,武漢大學將這一年的發展主題確定為“人才培養年”,將著力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記者觀察】
在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師生代表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贊揚了武漢大學“用國家的大事業磨礪青年人的真本領”的做法。
極地科考、研制衛星,都是“國家的大事業”。隨著我國高??蒲兴胶涂萍紕撔履芰Φ牟粩嗵嵘?,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平倘趨R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口,利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大平臺、大團隊、大成果,圍繞國家戰略和學術前沿,將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更多拔尖創新人才將在“國家的大事業”中拔節成長。
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人才
【總書記囑托】
2023年9月15日,在東北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希望東北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弘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堅持立德樹人,繼續改革創新,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強優勢學科,不斷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朱玉芳是華晨寶馬集團和東北大學聯合培養的第一批博士生,現已成為華晨寶馬集團的卓越領軍工程人才?!靶F舐摵吓囵B項目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資金和實踐機會,使我能夠在解決企業實際難題的科研環境中快速成長?!敝煊穹颊f。
自2014年聯合培養項目啟動以來,東北大學與華晨寶馬聯合培養了20多名博士生,他們均已成長為華晨寶馬集團技術與管理的中堅力量,成為行業內極具潛力的頂尖人才。
“與國家重點企業聯合開展卓越工程碩博士培養,推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培養適應未來技術發展的領軍人才,是學校服務國家戰略、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和東北振興的必由之路?!敝袊こ淘涸菏?、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說。
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首先要選好苗子,東北大學將培養對象明確為本校符合推免資格條件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同時邀請企業專家全程參與考核,每個專業7名面試考核組成員中至少有三四名企業專家。
同時,學校聚焦聯合培養重點專業領域,增設相應特色課程,采取“一企一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工程碩博士的組織領導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企業全程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人才培養,“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和“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東北大學校企聯合培養的新模式。
2021年5月,東北大學獲批教育部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在探索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又邁出了新步伐。
“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堅持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在產業一線培養卓越工程師,推動人才培養體系深刻變革,堅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東北大學黨委書記郭海說。
【記者觀察】
工程師是國家重要的戰略人才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
從單一學科到學科交叉,從高校單兵作戰到校企協同育人,從重視理論傳授到重視工程創新,從“唯論文”“唯獎項”到考察實際貢獻,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成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正在深入推進,為制造強國建設和科技自立自強積蓄磅礴力量。
田間地頭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總書記囑托】
2023年5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對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表示很欣慰,希望同學們“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3月的大理,春意盎然。蒼山腳下,洱海之畔,金燦燦的油菜花田錯落有致地簇擁在白族民居周圍,迎春綻放。
“等4月份農民把油菜收了之后,就要開始整地,為種水稻育秧了。”中國農業大學2023級博士研究生康鎖倩說。眼下雖不是水稻季,可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師生卻沒閑著,他們要利用這段時間,調研農戶在這個蔬菜季的施肥情況,對土壤肥力進行采樣分析,為制定今年的水稻種植方案做準備工作。
為了實現洱海流域生態保護和綠色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目標,2022年,古生村科技小院開始試驗水稻綠色生態種植模式。當年,古生村500畝水稻試驗田就比傳統種植方式增產30%,減排50%,每畝增收1500元以上。2023年,在大理州委、州政府支持下,這一模式由古生村推廣至洱海流域2萬畝水稻試驗區,取得了增產、增效、環境減排的顯著效果。
為解決農業領域科研與生產需求脫節、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及其團隊在河北省曲周縣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把農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和教師長期派駐到村里,開啟了一場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
在科技小院,學生把農業生產實踐中的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把個人的專業成長同當地農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干事創業中成長成才。
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宏彥看來,通過與農民長時間的“同吃同住同勞動”,學生增進了對農民、農業的感情,增強了服務“三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知農愛農上邁出了一大步。與此同時,在生產一線解決農民所需、服務科技創新的實踐中,學生增強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斷提高興農強農的本領。
目前,中國農業大學正在建設運行和擬建設運行的科技小院有192個,分布在全國29個省份141個縣,有477位導師和623名研究生參與建設。10多年來,中國農業大學依托科技小院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近八成畢業生投身于農業及其相關領域。
【記者觀察】
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同學們“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科技小院雖“小”,但是解決的卻是農民的“大”問題、農業的“真”問題。這種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培養模式,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輻射帶動全國涉農高校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生動闡釋了研究生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命題。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03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