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回放
近年來,穿傳統服裝游覽景點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潮流。剛過去的甲辰龍年春節,江蘇蘇州舉辦了為期約一周的穿中國傳統服裝免費乘地鐵活動,馬面裙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春戰袍”;年輕女孩穿著漢服去迪士尼樂園打卡,稱其為“最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公主裙”;福建泉州街頭擠滿了蟳埔女造型的游客,穿上始于東晉、盛于明清的服裝別有一番風味。
主持人語
華冠麗服、霓裳羽衣,服裝不只是一種生活美學,背后有厚重的文化認同。喝著可樂、吃著麥當勞、穿著各式服裝長大的一代,怎么看待身邊越來越常見的漢服?各美其美的年輕人,如何理解傳統服裝的美人之美?傳統服裝火了,然后呢?三篇評論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漢服和文化的美美與共,為我們提供了有價值的認知拼圖。
青年說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穿傳統服飾出游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潮流。山間湖畔、古城墻腳,我們隨處可見身著傳統服飾的年輕人,他們已然成為景點中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復古的浪潮帶來傳統手工業復蘇的新風。在傳統服裝制作的細節中,我們能發現精湛的非遺技藝。刺繡、盤扣、鑲嵌,一針一線體現匠人精神。以緙絲為例,作為絲織業中唯一無法用機器代替的手工工藝,其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隨著傳統服飾潮流的興起,年輕人對漢服的喜愛和消費能力也逐漸提高。他們開始欣賞并購買運用緙絲等技藝的高級定制華服,為傳統手工行業創造了新的市場需求。手藝人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對傳統技藝的熱情和創造力也得以被激發。同時,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嘗試融合傳統和現代元素,探索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之間的平衡。新的設計不僅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也為整個傳統服飾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使其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穿戴傳統服飾的過程中,年輕人也被其背后所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手工藝人的匠心獨運所吸引,甚至決定投身其中,成為這些寶貴手藝的傳承人。例如,“簪娘”等職業應運而生,她們憑借一雙巧手,將各種看似不起眼的材料,進行巧妙地加工和改造,使其最終蛻變成光彩奪目的簪花頭飾。
如今,漢服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衣著功能,它是一場文化的復興、一種生活方式的重塑,更是對傳統的尊重與傳承。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