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辦學推動教育強國建設
本期關注:走進新優質學校系列報道②
優質教育提質擴容,讓老百姓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是新時代賦予基礎教育的新使命。四川省成都市義務教育階段“新優質學校”培育工作著力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通過幾年的努力,將一所所普通的公辦學校建成了辦學品質好、家長滿意度高的好學校,讓教育帶來的幸福觸手可及。
成都市武侯區龍江路小學武侯新城分校(以下簡稱“龍小新城分校”)就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迅速成長起來的一所學校。2012年建校的龍小新城分校,由成都市首批名校集團龍頭學校之一的成都市龍江路小學領辦,地處成都市三環路外。從一所公建配套的普通新校,到擁有兩個校區的優質教育共同體,僅用了10年時間。2023年,學校被評為“成都市新優質學校”。
而在辦學初期,學校曾經一度面臨發展困境:教師隊伍不穩、家長滿意度不高、信訪投訴較多……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學校辦學活力不足,集中體現在3個方面:教師隊伍能動性不夠、學生學習方式傳統固化和校家社關系割裂。近年來,學校將先進管理理論與學校治理實踐相結合,抓項目、促發展,通過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破解辦學難題,有效提升了辦學品質,在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綜合督導評估中名列前茅,第三方測評家長滿意度達99.2%。
項目制管理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學校辦學的核心在教師隊伍建設,家長滿意的前提是教師隊伍優質。優教必先優師,而優師必先激發每位教師向上的愿望。《小王子》里說:“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他們分配任何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學校通過愿景引領,在武侯區“兩自一包”(教師自聘、管理自主、經費包干)改革體制下,以項目制管理的方式,激發教師潛能,讓每一位教師“有夢想、有舞臺、有發展”。
組建項目管理機構。學校新建了中層機構——項目管理中心,負責項目引進、項目孵化、項目管理和項目評價。學校項目分重大項目、常規項目和臨時項目3類進行管理。重大項目一般自上而下產生,由學校黨組織和校長辦公會根據年度重點工作提名立項。常規項目一般自下而上產生,由教師個體、教研組、聯合體等申報產生。臨時項目一般根據臨時需要“雙向奔赴”產生。項目管理中心根據項目需要,組織校內外團隊進行立項評估、校內招標、過程服務、經費保障、結項評價等工作。學校2023年立項47項,其中自下而上產生的項目達28項,比如“校園人氣午餐”項目就是由科學、信息科技、語文等學科教師聯合食育師發起,旨在改進午餐營養配比和質量的項目。
確立項目負責制的運行方式。由項目負責人自主組合人力資源、自主確定運轉方式、自主承擔項目風險、民主集中決定獎勵分配。學校資源向項目匯集,項目向師生匯集,師生向成長匯集。學校在家長、同事、年級組長、教研組長、校長辦公會、個人專業積分等多元主體賦權評價體系中,給予項目加分。“責、權、利”相統一的項目負責制極大地激發了教師自主思考、積極行動、大膽改革的活力。在項目運轉的過程中,培養和成就了一批有想法、有擔當的教師,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
項目化學習提升學生學習動力
幾年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龍小新城分校很是普遍。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動力不足。如何傳承和發展成都市龍江路小學“趣、精、實、活”的愉快教育課堂主張,讓課堂作出充滿活力的新時代應答?2018年起,學校選擇了項目化學習這條道路,變革學習方式,提升學習動力。截至目前,已有教師、家長、社區人員600多人參與,惠及1400多名學生。
確立“問題導向”的項目化學習方向。學生學習動力缺乏的一個原因是學習脫離生活、知識脫離應用。一個真實而有挑戰性的問題是高質量學習的開始。“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既有目標,也有路徑。我們遵循“真問題”的原則,用核心素養整合學習目標、用核心學科知識整合學科內容、用核心問題整合學習過程,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迸發出與傳統學習不同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激情。學校的第一個項目化學習是從2018年少先隊員代表大會的小提案開始的。針對“如何消除學校水池散發出的臭味”這個問題,隊員們提出了改造水池的提案,通過跨學科學習并與專業人士訪談,最終將死水池改造成了集雨水收集、循環、凈化為一體的“活水園”。
確立“分類重構”的項目化學習推進策略。我們按涉及范圍,將學校的項目化學習分為3類:一是深入挖掘學科內的項目化學習,著力課堂優化與深化;二是加強多學科間的項目化學習,力求融合與創新;三是拓展超學科的項目化學習,強調探究與開放。同時,學校抓住“文化線”“特色線”“校本線”,項目根植于學校文化基因,呼應學校辦學特色和育人目標。如開展“校園一方土,荒漠千點綠”的“耕園”項目,學生圍繞“如何讓學校耕園收益最大化,兌換阿拉善沙漠上的梭梭樹”這一問題,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涉及24位教師、238名學生的實踐。學校將項目化學習和智慧教育特色融合,在“武侯智匯云”教育綜合服務平臺上開辟了項目化學習空間,實現了線上線下雙線并行,學校項目化學習變“點狀式”“層級式”“孤島式”管理為“網格化”“扁平式”“一體化”管理,努力實現全過程可視化。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樂在其中。
項目式協同凝聚校家社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現實當中,三方溝通的有效平臺缺乏,定期協商機制缺失,對各自優勢資源的充分挖掘和梳理不足。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推進治理結構優化,通過項目協同,加大家長和社區深度參與學校事務的力度,是凝聚校家社教育合力、提升學校滿意度的有效路徑。
創新“雙建隊”機制促進校家社協同。“雙建隊”是指在學校建立少先隊組織的同時,在學生居住的住宅小區也建立少先隊組織。2017年以來,龍小新城分校通過“雙建隊”機制,以活動項目為抓手,校家社三方協同,突破了寒暑假等時段組織缺失、人員不足、活動無序等問題。具體來說,一是組織共建,學校和社區的黨組織負責人交叉兼職,在家長和社區志愿者中聘請校外輔導員;二是資源共享,建立資源相互開放、定期議事協調、少先隊員優先的共享制度;三是活動共辦,項目化運行、課程化建構、多主體參與。項目式協同的機制也采取“一項目一協同”,靈活的時間安排更加適合校外輔導員參與。“雙建隊”機制建立以來,共開展活動124次,依托家長和社區資源建立少先隊員實踐基地7個。一方面為豐富學生的課程體驗、提升少先隊員光榮感搭建了更多平臺;另一方面家長和社區在深度參與中,凝聚了教育合力,增強了對學校的認同感。
推進校家社評價互通。為破解學校、家庭、社會在兒童評價上各自為政的問題,近幾年,龍小新城分校在集團龍頭學校研究的基礎上,完善了“學校好學生、家庭好孩子、社會好少年”評價體系,讓學校、家長和社區都成了評價主體,同時還實現了學校兒童化評價的“新城幣”和學校所在地社區“錦城幣”的互換。黨團員志愿者成立項目組,負責兌換工作。學生在學校獲得的“新城幣”可以在社區換取課程體驗、文創禮品等,在社區獲得的“錦城幣”,在學校可用于參與評優選先、兌換服務機會、免作業卡等。三方評價打通后,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當中,文明禮儀等正向表現更加一致。在項目中,校家社協同的一致性得以提升。
在創建“新優質學校”的過程中,龍小新城分校圍繞項目驅動,不斷激發辦學活力,提升辦學品質,作出了有益的路徑探索。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龍江路小學武侯新城分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專家點評】
在項目推進中破解學校發展難題
周雄俊
在新時代基礎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四川省成都市龍江路小學武侯新城分校的辦學實踐頗有研究價值。該校直面教師隊伍能動性不夠、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校家社關系割裂等辦學問題,通過項目驅動的模式,激發學校各方面治理主體的動力和活力,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顯著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質,快速成長為一所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項目驅動”強調兩個要素:項目、驅動。項目是學校辦學明確目標引領下的產物,是真實的、有意義的教育教學問題,驅動是解決項目成長動力、團隊協作、管理評價的相關機制。該學校將“項目驅動”引入學校治理之中,從內部管理、教學改革、校家社融合育人3個層面進行了項目制的實踐,為新優質學校創建提供了思路。
首先,項目驅動有助于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在項目管理的機制下,教師獲得了更廣闊的自主與創新空間,可以根據個人的專業興趣和特長選擇參與項目。與傳統模式相比,項目驅動更倡導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相比科層制管理,這種扁平化管理的模式在提升效率和激情上優勢明顯。項目驅動還促進了跨部門、跨學科的主動協作,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提升了教師專業化水平。
其次,項目驅動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項目化學習聚焦于問題解決,側重于真實且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增強能力和發展思維。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契合新時代的教育需求,而且能夠喚起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創新能力。學校通過設計學科內項目、跨學科項目和超學科項目三大類項目,以及長周期、短周期和微周期3種不同的項目模式,系統構建了項目化學習的推進路徑。
最后,項目驅動進一步促進了學校、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緊密合作。通過項目化方式,合作機制發生了變化,在注重實操性的創新機制中,校家社三方增進了教育共識,發揮了各自優勢,凝聚了育人合力。
筆者認為,在實施項目驅動時,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明確項目目標,要確保項目與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相一致。二是加強項目管理,構建一套完善的項目管理體系。三是注重項目實效,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來評估項目的實際效果,并完善相應的激勵與反饋機制。四是拓展項目資源,整合多方面資源,為師生提供學習和體驗平臺,并注重資源使用的課程化。
學校鮮活的辦學實踐證明,問題導向是發展的前提,項目驅動是優質的路徑。(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智慧教育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0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