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格外受到社會關注。據最高法統計數據,2021年至2023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難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社會和國家共同的期盼,也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基本底線。針對這一難題,在法律嚴懲的同時,更須從源頭發力。
從前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其一,這是堅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具體體現。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應堅持系統思維,從整體出發思考和處理問題,而不能只局限于個案的事后解決。其二,這契合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規律。未成年人辨別是非的能力差、防誘導心理弱,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做出觸及法律底線的事情。將視角前移至未成年人犯罪的源頭治理,通過阻斷外界不良影響,筑牢其心理感情防線等措施,可對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及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這符合未成年人權益法治保障的規范要求。我國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法律,對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品行和習慣都有明確規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條更是強調,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堅持預防為主、提前干預”。上述法律既為從前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規范依據,更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等主體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具體規范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未成年人法治體系日益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日趨成熟,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得到根本控制。但同時應看到,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日趨多元化的新形勢下,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齡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而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家庭學校教育監管不到位、行業監管方面存在漏洞,以及司法保護應有效力發揮不足等因素,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端短板。
補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端短板需多元協同、精準發力。一是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監管能力。家庭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和第一重要的場所。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品行和習慣。
二是提升學校監管能力。學校要嚴格貫徹落實義務教育制度,防止學生逃學、隱性輟學情況的發生,同時配備專業的心理教師,加強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注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宣傳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和法治意識。
三是進一步凈化社會環境。構建常態化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加強對旅館、網吧、酒吧等場所經營者的普法教育,增強其依法經營意識和責任意識,嚴格執行登記制度,落實侵害未成年人強制報告、入住賓館“五必須”等規定。
四是有效發揮政府監管作用。依托未成年人保護領導小組,打造家庭、學校、社會和多部門的低齡未成年人保護平臺,形成低齡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的銜接、聯動機制。同時加大網絡安全監管、不良信息查處力度,避免網絡不良信息扭曲未成年人“三觀”。
五是切實提升司法保護實效。要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司法隊伍的專業化建設,逐步推動建立獨立的少年司法體系。會同制定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實施辦法,探索建立輕重不同、各有側重、梯級銜接的干預機制,防止出現對“問題少年”的教育矯治落空。
(作者系河南警察學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25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