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每年的求職季都是高校畢業生非常繁忙的時候,也是別有用心之人開展“花錢找工作”生意騙局的“黃金期”。某些中介機構以就業崗位、落戶名額、求職輔導為噱頭,向大學畢業生索要高額費用。不少畢業生求職心切,掉入陷阱,遭受財產和精神等方面的較大損失。
主持人語
就業是關乎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個人成長的重大事項。當下正值青年大學生畢業求職季,國家、學校、用人單位都在努力構建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良好環境。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不少花樣翻新的就業欺詐行為,影響惡劣、危害極大。如何識別、防止和治理就業欺詐,避開“花錢找工作”的宣傳陷阱,且聽三名青年大學生的觀點。
青年說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規模逐年增長,企業招聘需求卻有所減少,就業市場因而彌漫著一定的焦慮感。寬松愉悅的校園環境與緊張高壓的職場氛圍形成鮮明對比,使得社會經驗闕如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產生較強的不適感。為了盡早“上岸”,一些大學畢業生可能向機構沖動繳費,以求增加機會。由于求職者在就業信息網站、媒體廣告中較難了解單位潛在的用人規則,某些機構便借此大做文章以獲利。若機構與企業內部個別人員共同操作“花錢找工作”的灰色交易,取證或維權更是難上加難。
鑒于此,大學畢業生要警惕“花錢找工作”陷阱,在求職過程中應有戒備心,必須多方查探應聘企業或中介公司的資質和信譽。比如,大學畢業生可以向當地工商部門或相關業務部門咨詢。大學畢業生也應謹慎對待企業和機構要求簽訂的合同,可以多咨詢專業人士或律師。同時,切勿將銀行卡號、網銀密碼等個人信息隨意透露給他人,以防“黑單位”“黑中介”將其作為不法之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勞動法和《人才市場管理規定》對用人單位和中介服務機構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為大學畢業生求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若求職過程中發現單位或機構有違規違法行為,大學畢業生應積極收集并保留相關證據,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或向公安機關報案,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為了幫助大學生就業,警惕其誤入“花錢找工作”等就業陷阱,高校也應與相關部門聯動,提供形式多樣的就業安全講座,開展職場欺詐、合同簽署、網絡安全攻擊等模擬活動,指導大學生有效識別并防范就業陷阱。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3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