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研究型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充當創新的領頭羊、研發的急先鋒,同時也需要廣大職業院校通過開展有組織科研和靶向研究,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和創新落地保障,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特別關注·職業教育如何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人才支撐,既需頂尖研發人才掛帥出征,也要有一定數量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殿后。職業教育在我國的人才培養中擔當“半壁江山”重任,發展新質生產力,職業教育自然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職業教育既需要批量培養、系統科研,同時更需要靶向精準的有組織科研,以助力科研創新成果順利落地轉化,形成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強化基礎性,保障優質生源持續供給。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一直固守“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即職業院校學生在畢業離校之后就直接步入職場就業。正是因為有了“就業”這個目標預設,廣大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育教學的實施中,普遍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以精準有效的就業指導為加持,進而造就了高就業率,贏得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和贊譽。如今,隨著我國現代職教體系的日臻完善和職教高考制度的逐步建立,職業教育不再是只能選擇直接就業的“斷頭教育”,有升學意愿和學習能力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已可以通過“3+2”“3+3”“3+4”“4+0”“5+0”等多種方式接受高等教育,或是通過“專轉本”“職教高考”等通道考入高一級院校,繼續攻讀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在此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事實上已經洐化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礎性教育。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長遠戰略考慮,普遍提升學生的受教育年限,不僅可行,而且必須。而如何才能保證最終的人才培養質量,使其成為優質生產力,則需要我們對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進行有組織的靶向研究,將教育教學研究上升到教育科學研究的高度,既提升產業人才的普遍水平,又能以優質生源的持續供給,助力高等院校承擔新質生產力發展重任,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重視配套性,助力新興技術有效落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和關鍵。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是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然而,從技術創新的全生命周期來看,如果僅有頂尖設計而無實際落地,所有的技術創新都只是亭臺樓閣,不可能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牽引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學家,還需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發展的、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的航天、高鐵、核電、生物育種和基本建設等各個重要領域都富含創新,得益于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推動。舉世聞名的中國大飛機上,集成了難以計數的科技發明,體現了許多學科領域拔尖人才的智慧創新,但大飛機的研發、制造、運營,同樣離不開胡雙錢式的高級技師、大國工匠,以及耐心細致的質檢員。對于國家的重點工程和重大創新突破來說,他們或許算不上主角,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毫無疑問,此類應用型人才的精準培養,正是職業院校的優勢和使命,而要想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則必須依托基于項目實施的、有組織的配套科研,共同助力關鍵核心技術形成新質生產力。
倡導探索性,創新實施立地式職教科研。毋庸諱言,受制于團隊力量、職責面向等客觀因素,職業院校的創新能力、技術引領,無法與研究型的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很難成為創新的領頭羊、研發的急先鋒。然而,由于職業教育與企業、產業的聯系非常密切,很多職業院校,尤其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雙高”學校,經常承擔企業技改任務,由此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練就了一定的直接面向企業產業行業的探索能力,幫助企業攻克了許多實際難題。特別是近幾年很多職業院校廣泛參與了各種“產業學院”“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的聯合建設,鏈接了更加多元的跨界資源,有機會介入許多實際研究項目,探索能力持續增強。因此,面對國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召喚,廣大職業院校需要抓住機遇、珍惜機會,要勇于擔當而不要妄自菲薄,直面“頂天”的目標,創新“立地”的實踐,走出舒適圈,挑戰不可能,積極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探索,以實際行動體現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中彰顯獨特價值。
增強適應性,靶向支持企業數智化改造。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緊要而迫切的任務,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切實推進企業產業實施數智化改造,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在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國內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科技發展迅猛而缺乏定數的大環境下,很多企業,尤其是為數眾多、貢獻度較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迫切需要通過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賦能來求生存、謀創新、促發展。實踐中,企業數智化改造和人工智能技術推廣的關鍵瓶頸是人才,不僅需要高層次、專業化的數智化設計人才,同時也離不開大批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因此,在產業變革、人工智能賦能和企業數智化改造的重大創新中,職業教育不能缺位,職業院校不能缺席。廣大職業院校應當增強適應性、提升主動性,積極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將企業數智化改造過程中遇到的應用性難題當作典型課題集中攻關,通過有組織科研進行靶向研究,打通“最后一公里”,全力支持企業數智化改造的順利實施。
(作者系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副校長,江蘇職業教育智庫首席專家)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07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