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關注·職業教育如何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我國面對當前經濟環境的精準把握,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這一背景下,職業院校迫切需要增強服務產業能力、優化辦學模式進一步凸顯“類型教育”特質。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以新質生產力為引導,聚焦智能制造關鍵技術領域,堅持“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持續提升服務中小制造企業“智改數轉”能力,為技能型社會建設輸送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立德樹人
培育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技術技能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從傳統的專業型技術技能人才,轉向具有創新意識、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解決較復雜問題和進行較復雜操作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多年來,學校堅持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專業集群建設模式,改革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專業集群建設模式。學校以主持制定智能制造領域國家標準和高職專業教學標準為高起點,精準對接關鍵技術領域,重點突出智能制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大技術特征,打造數控技術、物聯網技術等7個專業群為主體的智能制造專業集群,形成“雙標同步、三集統籌”專業集群模式。以高水平專業建設為統領,整體推進“金專業、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建設,強化智能制造技術的集成應用,發揮資源集成優勢,切實提高智能制造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改革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也需要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高技能人才。學校瞄準地方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布局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探索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方法和路徑,系統化設計多種成才通道,創新“雙主體兩融合多通道”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雙主體聯合推進,德育與技能、專業與創新教育融合,實現“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培養社會緊缺的雙證實用型、專業復合型和創新創業型技術技能人才。學校2023屆畢業生高技能證書獲取率達20.28%,專業復合型人才比例超70%,創新創業型人才比例達15%,形成多樣化、多通道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在校學生累計獲國家級技能大賽一等獎27項。
堅持技術引領
打通科技創新產學研用鏈路
創新要從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兩個方面來理解:科技創新是從無到有、“從0到1”,技術進步則是深化應用、“從1到N”。高職院校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重點是助力技術進步,促進技術創新、研發模式、生產方式、業務模式、組織結構等全面革新。學校以服務區域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和產業轉型發展為導向,主動在科學技術應用鏈上尋找位置,形成服務企業生產與服務“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級能力,服務地方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打造智能制造技術服務平臺。學校主動適應裝備制造業“數字化、集群化”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聯合政府、行業、企業共建“五位一體”的產教融合集成大創新平臺。與施耐德、西門子、無錫透平葉片等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合作,聚焦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管控、工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領域,實施“智能制造+AI”應用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工程,統籌規劃建設23個科研實驗室,建成智能制造國家標準試驗驗證平臺,校企合作共建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8個產業學院,進一步加強智能技術創新應用,年均服務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100余家,有效促進了校企融合發展,打通創新成果產業化“最后一公里”。
高水平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團隊。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知識傳授不同,需要身體力行的“具身式”指導。如果教師自身沒有或不會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學校以智能制造領域優勢專業為基礎,進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實施政產學研合作“三進”工程,積極引導推進教師赴企業和園區實踐鍛煉,找準課題和研究方向。聚焦數字化制造技術、智能生產數字化系統等研究方向,建設3個千萬元級研究所,形成8個具有穩定研究方向的省級科技創新團隊。依托穩定的團隊和平臺,申獲國家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國家級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技術標準16項。
堅持科教融匯
營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生態
理順與職業院校“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型生產關系”,凸顯跨界、融合、生態屬性的“類型教育”特質。《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專創融合、科創結合的產教協同辦學新路徑。
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學校牽頭成立無錫市智能制造與物聯網市域產教聯合體、全國云智物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機械行業工業軟件與數字化制造產教融合共同體。以機制為關鍵、資源為要素,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作用,加強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校地合作,搭建多類型協同創新平臺,推進區域內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破解應用技術難題,助力地方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建設。近5年,學校申獲國家自科、國家社科等省部級以上課題70多項,師生授權專利3000余件,實現專利技術轉讓轉化426項,累計技術合同額超過2.1億元,每年為企業完成近200個技術開發項目。
服務中小制造企業“智改數轉”。學校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教師雙向交流機制,發揮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主體作用,促進專業教師供給和產業需求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探索區域產業協同合作新機制,為匯聚創新發展新動能、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探索“平臺、項目、技術、資源”技術技能積累模式,與無錫濱湖區、惠山區和常州武進區等地方政府合作構建協同創新體系,聯合無錫市“湖灣院所聯盟”共同實施政產學研“三進”工程,聚集區域高校科技人才帶成果、技術和團隊“進園區、進街道、進企業”,并成立無錫職院梁溪創新與技術轉移中心、無錫市技術交易市場濱湖分中心,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近5年,累計簽訂橫向科研項目858項,單體超過千萬元項目3個,為企業開展橫向技術服務與培訓到賬經費達2.65億元。
(作者系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07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