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與收納,是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必修課,也是創造美好人生的必修課。孩子忘戴紅領巾,家長匆忙送到學校門口;老師已經開始授課,學生仍無法從雜亂的桌洞里找到教科書;已完成的作業,因自家書房雜亂,不翼而飛……種種丟三落四的現象,成為影響孩子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因素。為有效解決這類問題,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第三小學著力用整理收納課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以奠基學生美好未來。
科學規劃整理收納課程內容
為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物品分類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獨立意識,幫助學生學會基本的勞動,理解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同時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與實踐,在家庭里形成自主勞動的意識,領悟勞動的真諦,學校成立編委會,組織教師團隊編寫以整理與收納為主題的勞動教育校本教材,以勞動教育為“雙減”賦能,讓勞動回歸教育本真。課程開發團隊充分考慮學生需要、興趣和經驗,科學設計課程和教學方案,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根據一至六年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征和學習特點,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制定了不同的整理收納任務,經過4個月的籌備,歷經多次改編、校審和美工修飾,范縣第三小學《整理收納》校本教材完成終審校對并投入使用。
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編寫遵從“教育的意義性、活動的趣味性、實施的可行性”原則,包含“生活自理勞動、家務勞動、校園勞動”三大部分。校園收納篇包括“個人空間、教室空間、校園空間”,家庭篇包括“臥室、書房、客廳、廚房、衛生間、玄關、陽臺”共10個任務群,形成了58個勞動項目。任務群設計遵循實踐為主、方式多樣、學習進階和生活美學四個原則。依據課程標準,設置“物品整理—小空間整理與收納—大空間整理與收納”的大項目,按照“簡單—復雜—綜合”逐漸提高勞動難度,體現不同學段的縱向銜接與進階關系。每節課都配有視頻講解,幫助學生更輕松地理解和掌握勞動技能,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在家中和家人一同學習的需求。
除此之外,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學校將勞動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保證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在勞動課時班主任以校本教材《整理收納》為依托,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勞動課的教學目標更明確,學習任務更清晰。飄溢著油墨芬芳的《整理收納》教材,貼近生活實際,通俗易懂,孩子們充滿興趣,如今的整理收納課已成了孩子們每周最盼望的課。
將整理收納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融合
從某種角度而言,整理與收納是對個人思維的整合,是對個人生存空間的規劃,更是小學生的必備品格、基本技能,同時也是“五育”融合的應有之義,整理收納的是物品,改變的是生活。
為讓整理收納課程從教材編制走向實踐推廣,學校成立課程研究中心,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課程實施方案。方案內容包括:課時教學目標如何達成;教學方法的選擇;可利用教學資源;課后評測和師資安排等。課時目標達成主要采用課中表現性評價和對課后實踐性作業的完成評估。教學方法采用視頻演示法、示范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愉快。我們為學生提供學習物品、班級、學校和家庭等空間資源,為課程目標的達成創造條件。課程采取教學評一體化策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按照《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學生年齡段特點,每周一節整理收納課,由班主任和班級輔導員共同承擔。
為了實現全學科育人,學校嘗試把整理收納課與國家課程融合創新。首先,可以與語文學科相融合,學生從事家庭或學校的整理收納活動,為學生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可以為學生寫作提供第一手素材。其次,也可以與數學學科相融合,學生在完成有限空間的整理收納時,需要測量、計算、分類和排序,從而促進學生空間思維和數學運算思維的培養,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也可以實現與美育的融合。經過科學合理的整理與收納,會使我們生存的空間更加美麗、和諧、條理有序,使學生逐漸形成發現美和創造美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實現了與德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因為整理與收納體現了秩序與整潔的重要性,通過整理與收納讓學生明白在社會中要遵守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環境。而且,整理收納課本身也是勞動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用實踐性評價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評價在哪里,成長就在哪里。為促進整理收納課程的規范實施,我們以成長檔案袋、無紙筆測評和綜合實踐作業3個檢測基點,對整理收納課程實施的效果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評價。
成長檔案袋是記錄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的重要工具。在整理收納課程上,任課教師指導學生將每一次的進步和收獲,用詳細的文字和圖片珍藏在檔案袋里。他們細致記錄著自己在技能掌握上的突破,比如如何快速整理書包,如何提高書房的空間利用率。同時,檔案袋是孩子們思維變化的見證者,他們在課堂上習得的分類意識和歸納能力,作為個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記錄在檔案袋中。更重要的是,成長記錄袋作為學生持續獲得的整理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在日積月累中,已經悄然幫學生們養成了良好的收納習慣,進而使他們的學習生活環境變得更加整潔舒適。
在無紙筆測評中,我們突出考查真實情境中學生整理收納技能的實際操作。學校設置模擬廚房、課桌椅、日常生活用品等真實場地,意在讓學生們通過動手實踐,展現出他們在空間規劃、物品分類、收納技巧等方面的技能。同時,強化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所展示的操作流暢度、整理收納的美感度和整理收納的規范性與實用性。例如,他們的整理方案是否符合實際需求,他們的整理收納思路是否最優,他們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快速有效地整理出整潔有序的空間,是否能巧妙地利用收納工具提高空間利用率。這種評價方式直觀反映了學生的整理收納能力,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近年來,這種考核方式,已經成為我校無紙筆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有效促進了學生素養落地與課程規劃之間的聯結。
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貼近生活的實踐作業。例如,家庭整理作業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居住空間進行規劃和整理,教師結合家長對孩子的這種個性化的實踐經驗進行監督指導和評價,如整理收納的物品分類是否合適,是否能起到優化空間的作用等,讓他們認識到整理收納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此外,學校公共區域整理類作業,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學生們需要分組完成對圖書館、教室或操場等公共空間的整理任務。教師對他們的共同完成目標情況進行評價反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如何協調不同意見,以及如何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家庭類整理收納內容還對家庭關系的和諧、家庭居住環境的改進、家庭成員個人素養提升發揮積極作用。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請你記住,勞動不僅是一些實際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智力發展,是一種思維和言語的素養?!闭硎占{能力在未來人們的學習生活中,無疑會發揮更大的綜合性作用。小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在整理收納課程中習得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培植分類和收納意識,奠基學生終身發展高階素養。
(作者系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第三小學校長)
【專家點評】
勞動教育是創造美好人生的必修課
王曉燕
基于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布后,整理與收納成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基本任務群,并在中小學廣泛實施。截至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非常好的教育成效。河南范縣三小開設的整理與收納課,實現了勞動教育在創造生活、籌劃思維和核心素養培養上的多向度突破。
整理與收納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就是整理與收納的過程。整理與收納不僅能改變學生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也能塑造向美向善的美好心靈。日常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學生丟三落四的情況經??梢姡蛉绱?,整理與收納能建立起青少年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秩序感、責任感和獨立意識。
河南范縣三小遵從教育的意義性原則,科學規劃整理與收納任務群內容,按照“簡單—復雜—綜合”逐漸提高勞動課程難度,不僅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而且有清晰的學習任務,實現了不同學段整理與收納教育的縱向銜接和進階。整理與收納的習慣和能力一旦養成,不僅對學生的學業有幫助,對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也將產生深遠影響。讓勞動教育回歸生活本真,讓學生從整理與收納中,切身體驗、正確理解勞動對于個人生活、家庭幸福和社會發展的意義,懂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整理與收納是發展籌劃思維的教育。整理與收納不僅是物品管理的過程,更是發展籌劃思維的良好途徑。我們需要根據物品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進行排序,學會在有限的空間內作出最優決策,這正是籌劃思維中的優先級管理和決策過程。
河南范縣三小嘗試把整理收納課與國家課程融合,是一個很好的創新之舉。比如,與數學學科相融合,讓學生在完成有限空間的整理與收納時進行測量、計算、分類和排序,從而促進學生空間思維和數學運算思維的培養,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充分展現了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的重要價值和方法。整理與收納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創造和籌劃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生在整理與收納的勞動實踐中可以發現美、收獲美、創造美。
整理與收納是培育核心素養的教育。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與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勞動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整理與收納課與核心素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在整理與收納中能體悟勞動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物品、人與社會的關系。
河南范縣三小從促進學生的成長出發,用成長檔案袋等實踐性評價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整理與收納不僅局限于我們家庭的日常生活,還應包括學校生活環境與學習空間、社會公共空間的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學會了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如何協調不同意見,又學會了如何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整理與收納的教育價值不僅體現在一時一地的效果上,更在于能從長期的教育實效中實現知行合一,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這對勞動創造幸福人生、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與社會實踐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2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