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訪談嘉賓
陳 鯨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張 力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原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宋 錦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教授
姬 揚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劉復興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盧曉中 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
孫綿濤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王殿軍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
鄭艷秋 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教育集團黨委書記
■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理解教育與新質生產力關系的核心連接點,教育在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性作用
■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人才,是能夠對接產業,特別是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及能夠支撐產業鏈的拔尖創新人才,這便決定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僅依靠教育系統是無法完成的,還需要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形成協同育人機制
■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關鍵是準確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的結合點,激發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持續動力,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教育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具有哪些作用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力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這一重要論述表明,教育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戰略性作用,發揮獨特功能。
記者: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教育與新質生產力是什么關系?
劉復興:新質生產力的要素包括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以及各新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有機統一體。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面對復興全局和百年變局,面對前沿科技自主創新壓力,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培養成為關鍵問題。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理解教育與新質生產力關系的核心連接點,教育在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性作用。
王殿軍:教育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驅動的共生關系。一方面,教育在塑造人才、造就智慧、激發創造力的過程中,直接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教育不僅傳播最新的科技知識,還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一批又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又對教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的應用,可以為教育孕育更好的條件,提供優越的學習環境和實踐機會,確保學生掌握最新的科技動態和應用技能。
記者: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居于什么地位?
王殿軍:教育不僅是創新的源泉和土壤,更是培養創新人才、促進創新思維的關鍵環節。“教育發達—人才輩出—科技進步”是一個互為支撐、循序漸進的統一過程,其基礎在于教育。
劉復興:教育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具有獨特功能。勞動力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現代化社會,大規模、制度化的教育可有效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新型勞動者,是能夠創新和發展新理論、新技術的理論創新人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性人才,熟練掌握新型生產資料、創造和熟練應用新型勞動工具、創造和拓展新型勞動對象的人才等。
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創新是創新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為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和眾多創新主體提供前沿知識、創新型人才和培育創新所需要的先進文化。前沿知識、創新型人才、創新文化,是教育創新的三個核心要素。教育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教育如何培養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人才
記者:新質生產力對人才發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宋錦: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及其伴隨的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形成深刻變革,給人才素質和結構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人才儲備的質和量已成為新質生產力能否蓬勃發展的核心變量。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正在深刻改變工作的內容和方式,加速產業的自動化、高效化步伐,部分傳統職位面臨技術替代的壓力,技術革新也催生勞動力市場中新的更高技能就業崗位。從新興科技對生產任務和就業崗位的沖擊可以看到,新質生產力強調了對三類關鍵人才的需求。第一,大批尖端科學技術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智力引擎。第二,具備創新思維、企業家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大量掌握高新技術、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躍升的關鍵力量。第三,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并具備數字素養的普通勞動者群體,是新質生產力提升整個經濟效率的實踐基礎。
盧曉中:人才培養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特征,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主要有以下時代特征。首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具備高水平數字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這種數字素養除了具有數字環境中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還包括大量復雜的認知、態度和價值觀。其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能夠對接產業,尤其是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拔尖創新人才。不僅要通過學科交叉、跨學科等方式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還要直接面向新興交叉學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再次,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各類拔尖創新人才來提供完整的人才鏈支撐。不僅需要基礎學科領域的學術型拔尖創新人才,也需要各層級的拔尖創新人才。最后,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自覺將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相統一的拔尖創新人才。這要求拔尖創新人才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在國際競爭中堅持正確方向、保持內心定力,并自覺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作貢獻。同時,只有將個人價值、志趣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結合,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內驅力,迸發更大的創新活力。
記者:教育如何為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人才服務?
陳鯨:要培養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人才,一是依托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創新平臺,加快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根據國家科技發展優先學科領域重大布局,健全持續穩定支持和有力保障機制,打造一大批與學科發展、前沿交叉、重大戰略任務相適應的高水平創新團隊,賦予領銜科學家更大創新自主權。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顛覆性創新的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創新領域和創新高地。二是圍繞學科領域布局和高水平團隊建設,加強原始創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培養。加大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聚焦重大原創,前瞻部署、穩定支持和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交叉前沿學科。建立適宜非共識項目研究的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原始創新。三是深化科教融匯協同育人,大力培育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要堅持科研與育人并舉、出人才與出成果并重,創新科教融匯、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科研實踐中培養一批又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濃厚科研興趣、科學素養高、充滿創新活力的科技創新生力軍。
同時,要著眼于宏觀和長遠,緊密結合產學研聯合實踐,建立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遵循科技創新規律,不拘一格發現使用好人才;優化科研創新生態,激勵科技人才建功立業。
孫綿濤:各級各類教育都可以以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教育,為培養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貢獻力量。培養創新型人才,首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新興產業或未來產業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科技創新人才,創新思維能力是科技創新人才應具備的關鍵能力,這一能力主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是由學生內在的需要、興趣和愛好所產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保護好學生與生俱來的真正的自主學習本能,防止這種本能在后來的學習中衰退;二是保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經形成的真正自主學習的習慣,防止這種自主學習向被自主學習轉化;三是注意推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自主學習向真正自主學習的轉化。
劉復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有效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創新人才,我們需要高度關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培養學生過硬的品德素養,切實解決好“為誰培養人”這一重要問題。第二,建設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特別是自主培養能夠引領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人才。第三,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基礎研究,特別是強化與實現人才的跨學科和超學科培養,以涵養科學技術前沿理論和新型基礎理論的創新人才。第四,改革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掌握、使用和創造新型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第五,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以全體青少年數字素養養成,開辟數字時代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形式、新賽道、新動能。
記者:培養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關系大中小全學段,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分別該如何作為?
王殿軍:培養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是一個涉及大中小全學段的系統工程,要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大中小貫通,在培養早期階段發現人才的個性、興趣和潛力,并因材施教。
在基礎教育階段,關鍵是打好學生的基礎。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素養和創新品質。學生應該通過系統的學科教育,從小建立起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廣泛的學科視野,培養科研探究、問題解決、綜合實踐等能力。高等教育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職業教育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應用能力。由此,基礎教育打下基礎,高等教育提升能力,職業教育突出實踐應用,三者相輔相成。
盧曉中:高等教育要把科教融匯作為人才培養,特別是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理念和方式。
一是充分挖掘科研資源,重視技術融入優勢。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科研資源,真正做到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另一方面,要重視技術對于教育的推動作用,正視技術并合理利用技術優勢,從而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二是構建和凝聚共同體核心價值,合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人才,是能夠對接產業,特別是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及能夠支撐產業鏈的拔尖創新人才,這便決定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僅依靠教育系統是無法完成的,還需要聯合科技產業、科研院所等方面力量,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形成協同育人機制。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科技、產業“共同體”,關鍵就在于構建共同的核心價值。
三是建構基于創新的一體化培養模式,以科學家精神引領貫通。科教融匯不應局限于高等教育領域,而應貫通各級各類教育。同樣,新質生產力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其培養過程是一個接續過程,基點在基礎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這就需要具有系統思維,打通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壁壘,建構一體化貫通培養模式。同時,要將科學家精神貫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科學家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但最核心的就是創新,這對培養現代人的現代教育各學段來說具有普通性。
鄭艷秋:職業教育要增強適應性,在科學分析產業、職業、崗位、專業關系基礎上,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和行業發展需求,對標新職業和產業新特征,加快傳統專業調整和改革步伐,推動專業更新換代和轉型升級,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力量。一要改造提升傳統專業,培育壯大新興專業,布局建設未來專業,對標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現代化專業體系。二要加強專業群建設,依據產業鏈構建專業群,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三要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專科、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不同層次專業,依據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四要對標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進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加強數字化資源開發建設,強化數字技能學習,提升學生數字化學習和應用能力,有效對接數字化應用場景。五要引入新方法、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等,打造“金專業、金課程、金教材、金教師、金基地”,提高學校的關鍵辦學能力,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如何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記者:產學研一體化對于高質量發展有何重大意義?如何認識我國產學研發展現狀?
張力: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關鍵是準確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的結合點,激發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持續動力,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深度融合,是重要結合點。
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新時代,黨和國家將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深度融合逐漸納入規劃部署,并在若干領域和部分地區取得顯著實效。我們有必要全面加深認識、進行系統謀劃,推進產學研一體化。
從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深度融合的分類側重點來看,我國目前主要有三類。一是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始創新,主要集中在基礎學科、前沿技術或核心技術等領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是主力軍,企業尤其是大型集團有積極參與態勢;二是在應用研究領域的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企業和研發機構是主力軍,高校和科研院所正以不同方式參與跟進;三是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作為溝通銜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中間帶,應用基礎研究日益成為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深度融合的“藍海”。
從運作動力機制來看,大致有兩種。一是政府調控下引導外部需求推動,政府組織搭建協調平臺。其優勢長項是在各方難以單向突破的環節匯聚資源,集成攻關取得成效,堵點卡點可能是系統復雜程度增高后協調成本偏大,對適應性差的項目動態調整不夠到位。二是參與各方靠內在利益契約驅動,設定風險分擔和利益分配機制。其優勢長項是多元資源配置靈活,項目適應性寬,堵點卡點可能是項目分散、重復設置,各自為戰、放任自流,過于注重短期收益。
記者:圍繞促進產學研各方通力合作、盡快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需要重點抓住哪些方面?
張力:第一,切實完善政府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等長效機制。在國家層面,理順不同行政部門權責關系,專設統籌協調制度。在地方層面,實施本地區專項規劃和短周期行動計劃,將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細化,分解到產學研各方,一體統籌推進,鼓勵試點先行,及時總結經驗,發揮輻射作用。
第二,繼續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通過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型骨干企業牽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資源,吸引社會資本有序參與,切實發揮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新格局,加快新質生產力相關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提煉生成高效運作的模式模塊模板。
第三,加快打造符合基本國情的產學研共同體(聯盟)及資源服務平臺。精準對標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等現實需求,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發揮主動性的有效機制,著力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在新質生產力相關創新攻關上形成更大合力。
姬揚:全面推動產、學、研三方面的結合和互動,除了少數基礎性科研,國家的政策和獎勵制度應該傾向于加深高校與研究所的合作,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注意促進信息流通,包括但不限于讓更多的人更容易地接觸和使用各類大型數據庫,如學位論文、學術論文、專利等。產業界要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勞動,加強對青年員工的培訓。大學階段的教學要進一步強調教學相長,在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的同時,還需要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鼓勵他們發現和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中學階段要弱化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適當增加教學內容,同時考慮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適當的學制改革。
記者:教育數字化轉型如何融入新質生產力發展?
王殿軍:教育數字化轉型,可以助力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從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選拔,到培養、評價的全過程,數字化技術都可以貫穿其中。通過引入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可以通過分析海量數據,幫助學校更好地挖掘和培養優秀的創新人才,也可以實現對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精準把握和針對性支持,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3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