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重點任務落地見效,中國教育報聯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區域教育專委會面向全國征集了“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案例”。活動共征集到800多個案例,其中有不少關注“構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主題。
總體來看,所征集的典型案例地域范圍廣、區域特色鮮明、政治站位高、實踐創新多。案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教育方針,展現了教育行政部門聚焦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優質均衡為基本方向先行先試,抓重點難點、補弱項短板的有益探索和寶貴經驗,具有較好的推廣借鑒價值。
推進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協同提升,優先構建高質量服務體系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緊接著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堅持政府主責、持續深化綜合改革,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優化資源配置方式,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等部署要求,為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加快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區域教育準確把握抓落實的方法機制,突出實干,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建設。
堅持優先發展,政府主導高站位部署推進。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教育當作最大的民生,成立書記、市長雙組長高規格推進工作小組,定期召開常務會研究教育工作,教育局、發改局、財政局等各部門整體聯動,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甘肅省定西市系統化部署、清單式管理、常態化指導相結合,著力保障教育優先發展。
推進供給方式多元化,提升資源配置治理能力。在確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普惠性、均等化的基礎上,創新建設模式,山東省壽光市創新確立“社會投資、政府租賃、公辦管理”的學校建設模式,所建學校產權歸投資建設方所有,減免相關收費,帶動本地企業投資19.86億元,保障5所學校順利開工建設。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山東省榮成市等則設立教育專項基金,凝聚社會辦學力量。
可見,區域教育堅持系統觀念,強化政府責任,圍繞制度建設、政策制定、工作方法等進行綜合性部署,在組織領導、發展規劃、經費投入、資源保障、督導評估上加大力度,不斷推進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的協同提升,優先保障高質量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
聚焦關鍵領域開展重大行動,深入推進優質均衡發展
2024年1月,教育部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了進一步夯實基礎教育基點,深化基礎教育提質擴優工程等工作要點。通過典型案例分析發現,各區域教育部門先行先試,圍繞標準升級、辦學模式創新、縮小群體差異、教師隊伍建設、“雙減”政策落地、數字賦能等方面開展了多措并舉的改革行動,深入推進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
推進標準升級,實施強校提質行動。如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大手筆勾畫、大投入保障、大格局運作,全面升級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因地制宜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累計投資16.6億元,徹底消除轄區內超大班額、大班額。河北省邢臺市威縣在布局上求“優”、在擴容上求“精”、在設施上求“全”,高標準優化學校布局。
創新辦學模式,打造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如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全面提質升級,推進大學區管理、老牌學校振興、委托制發展、九年一貫對口式聯盟、城鄉結對一體化等項目融合發展,實施“六模聯動”改革工程。江西省九江經開區、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等多地優化集團辦學模式,推動形成協同發展新態勢。
保障群體公平,推進教育關愛制度化。如重慶市南岸區成立康復專業委員會,啟動市、區兩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管理和資源云平臺建設,開展集團巡回指導,推進融合教育,確保特需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寧波市北侖區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建設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制度,建設“衛星班”,實現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就學率達100%。
齊抓師德師能,打造德高業精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有的案例強調師德師風建設,如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堅持師德領航,開設市級領導上思政課、校級行政上培訓課“兩個課堂”,定期組織教師宣誓、師德承諾等活動,隆重舉辦“禮贊教師”等表彰評選活動,支持教師參政議政,讓教師更有使命感。有的案例著力健全管理機制和培訓培養機制,雙管齊下全面提升,如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深化“區管校聘”工作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搭建教學技能大賽、作業設計優秀案例、微課、班主任技能等“大比武”平臺,從師德師風、專業發展上全方位打造德高業精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統籌推進和豐富拓展其他服務,建設系統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構建是系統化工程,涵蓋教育發展的不同領域,建設面向所有學生的其他公共教育服務子系統至關重要。縱觀典型案例,心理健康服務、拓展社會資源協同育人成為新時期統籌推進系統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早識別早干預。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實施心育“安心”工程,健全預防、預警、干預、轉介“四級網絡”,落實學生心理教育、心理篩查、干預疏導、轉介治療的閉環工作機制,探索“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域整體推進模式,實施家校共育“聚心”工程。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編印覆蓋全學段的心理健康精品課例集,建立重點關注學生分層分類的“紅橙黃”三色心理檔案管理機制,2023年嚴重及危機問題學生占比較2022年下降3.36個百分點。
拓展社會資源,豐富公共文體服務。南京市雨花臺區依托地域紅色文化資源,以“雨花英烈精神”為引領,與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陶行知紀念館、孫中山紀念館等簽訂共建合作協議,強化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形成“實地參觀—沉浸觀演—深入研學”的新型紅色藝術教育課堂。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等有效將社會資源創新轉化為特色課程,推進實踐基地建設,開展科普、文體、藝術、勞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4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