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重在價值引領,而價值引領的外顯結果之一就是氣質,因為氣質是個體內在追求、價值準則、精神狀態的外在表現。紅色作為中國共產黨最鮮亮的底色,“紅色氣質”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底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作為培養未來現場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和產業工人主渠道的高職院校,要深化思政資源建設改革,涵養人才培養的源頭活水,為培育“紅色氣質”青年提供豐沛的資源養料,通過“聚智”“聚能”“聚力”三措并舉,推動“紅色氣質”與青春合拍,使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學習黨史,用理論“聚智”
“紅色氣質”的底色是信仰,信仰是思想堅定、政治堅定的外在表現。高職院校要推動青年學生養成“紅色氣質”,就需要深化理論學習,從黨史中汲取營養,用理論“聚智”。
一方面,要從百余年黨史中汲取智慧,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黨史的文化因子和價值內核,是塑造和涵養青年信仰的重要精神資源。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悲慘境地,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劫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一群有志青年在馬克思主義的感召下,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創業史”中涌現了一大批優秀革命志士,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紅色氣質”。對此,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組織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圍繞黨史、國史聚智聚力備課、群策群力磨課、共建共享精品課,靈活采用情境式、互動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以大集訓、大練兵、大展示活動為抓手,推動講深講活講透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紅色氣質”,讓紅色成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最鮮明的底色。
另一方面,要學以致用,把高職學生的學習特征與紅色氣質培育相結合,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學生。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因此,高職院校要把黨史學習與青年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情趣以及學習規律相結合,善于運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青年學生學以致用。在具體實踐中,依托主題班團日、校園文化活動等第二課堂,著力打造紅色電影、情景話劇、藝術展演等一批兼顧故事性、事理性的品牌活動,將理論演繹出“青年味兒”,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青年學生中實現“入腦”“入心”的深度學習。
善假于物,用技術“聚能”
新時代新技術為高職思政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伴隨著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興起,數字化給教育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性影響,豐富了立德樹人的“打開方式”。推動數字賦能紅色資源融入育人全過程是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著力點。
一方面,高職院校要著力打造紅色資源線上學習庫,推動紅色資源“聯起來”“智起來”。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將紅色資源與數字化技術手段相結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3D影像等技術,將紅色資源采集、存儲后進行數字化處理,整合構建形成線上紅色資源學習庫,使其突破傳統線下紅色資源的地域限制、時空限制,成為鏈接線上線下、溝通過去現在未來、持續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寶庫,在潛移默化中推動青年學生形成“紅色氣質”。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打造紅色資源線上沉浸式體驗平臺,推動紅色資源“動起來”“活起來”。依托全國各地博物館、陳列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力量,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充分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XR(擴展現實)、ER(擬真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可視化紅色文化場景,推動紅色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要充分結合青年學生的媒介偏好、興趣愛好,采用年輕化、互動化的傳播語態,以及數字化、虛擬化的傳播形態,借助IP創意推廣手段,打造飽含故事性的紅色IP資源聚合體驗平臺,讓青年學生在多元的紅色文化場景中身臨其境、深化體悟,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網絡育人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互動性與共享性。
三元協同,多渠道“聚力”
高職階段的人才培養并非一方的責任,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最早接受的教育來自家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學校教育,影響最廣泛的是社會教育。對此,學校除充分發揮教育引導作用外,還要有效匯聚家庭、社會的育人力量,推動青年學生形成紅色信仰。
一方面,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引導作用。家風是促進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載體。在青年學生信仰培育過程中,家庭要形成良好的家風,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史國史中挖掘育人資源,特別是要用好彰顯偉大建黨精神的紅色故事、紅色人物,使其浸潤青年“拔節孕穗”的成長關鍵期。打造家校社紅色實踐研學課程。紅色信仰培育離不開理論教育,更離不開實踐引導。《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紅色旅游在紅色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現企業、行業的協同育人。一是與企業共同設立紅色教育基地,如革命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為學生提供實地學習和體驗的機會;二是開展主題教育,定期舉辦紅色主題講座、研討會、展覽等活動,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和企業領導分享紅色故事和革命精神;三是參與學生職業規劃,通過職業指導、實習實訓等方式,參與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四是建立紅色文化研究與創新中心,通過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建立紅色文化研究與創新中心,開展紅色文化的研究、創新和傳播工作。
思想“聚智”、技術“聚能”、合作“聚力”為高職院校思政資源建設改革提供了可能。在資源建設的基礎上,高職院校要用好紅色資源,設計“紅色氣質”培育項目與方案,吸引青年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主動傳播,自覺成為紅色基因傳承者、踐行者,進而成長為新時代“紅色氣質”青年。
(作者朱毓高系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田靜系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03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