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3月6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應該在何處發力?記者采訪了4位關注基礎教育領域議題的代表。
全國人大代表劉希婭:
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建議,進一步優化拔尖創新人才識別、培養和選拔機制。
在識別方面,教育部門聯合宣傳部門加強對拔尖創新人才內涵的宣傳,向社會各界傳遞拔尖創新人才的科學概念。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面向中小學教師,加強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專項培訓。同時,強化督查問責,重點關注違規掐尖、超前超綱學習等突出問題。
在培養方面,改變集中培養模式,構建以常規班就讀為主、創新項目走班為輔的“大灶加小灶”模式,滿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加快推進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加快提升科學教師隊伍水平,以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為突破口,提高教學質量,開發新型數字教育資源,建立跨學科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促進學生創新素養發展的學習生態,從優化學習場域、內容、方法等方面著力,幫助學生保持興趣。
在選拔方面,“沃土計劃”“脫穎計劃”等均不與學科競賽掛鉤;研究制定拔尖創新人才在各學段、各學科或領域的評價標準,為拔尖創新人才評價奠定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楊善竑:
推動普通高中教育資源擴容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副市長楊善竑深入調研后發現,我國部分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仍面臨普通高中學位供給不足、辦學條件薄弱、優質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為此,楊善竑建議:
一是建立中央與地方財政協同投入機制。設立專項發展資金,重點支持中西部、脫貧地區的普通高中,并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保障;推動省級財政建立普通高中建設獎勵機制,按照建設成本一定比例獎勵普通高中建設校;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并比照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建立國家和地方共同分擔機制。
二是優化教育資源供給結構與布局。督促各省擴大公辦普通高中學位供給,鼓勵特色辦學,優先在人口流入地、產業集聚區新建公辦高中;探索設立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融合型綜合高中,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試點高中集團化辦學,以優質校帶動薄弱校,促進資源共享;建立與人口流動、城鎮化進程相適應的學位預警系統,動態調整高中教育資源分配。
三是提升教學與師資質量。設立普通高中教師培訓專項資金,通過定向培養、人才引進等方式補充緊缺學科教師;推動城市優質高中與縣域高中結對幫扶,建立教師輪崗交流長效機制;出臺教育數字化賦能政策,逐步縮小普通高中區域、城鄉、校際教學差距。
全國人大代表翟志海:
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師資水平
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農村學校面臨新的發展態勢。為提升農村地區教育質量,全國人大代表、精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翟志海建議,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師資水平。
鞏固教師待遇相關成果。在鄉村基層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累計滿30年并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可破格申報“基層”高級職稱,聘用不受崗位限制;鄉村教師住房保障不低于教育部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完善教師住房保障體系的標準。
優化農村教師隊伍配置。各級教育部門會同編辦、財政、人社等單位建立教師隊伍補充機制,開展鄉村教師摸底,通過培養全科教師、招聘特崗教師等形式為鄉村學校補足配齊教師;通過進修、轉崗培訓等促進教師跨學科、跨學段轉崗任教,緩解學科教師短缺矛盾;通過跨校兼課、教師走教等方式實現區域內教師資源共享。
加快農村教育數智化建設。借鑒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對農村數智化校園建設給予補貼,構建鄉村智慧研培體系,形成縣鄉一體化研培模式;構建農村數智化教育平臺,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為農村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在線培訓和學習機會;加大對農村數智化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確保網絡暢通無阻、設備齊全,為農村學生打造優良的數智化學習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馬丹:
推進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
“推進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是提升青少年素質的重要途徑。”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校黨總支書記馬丹建議,完善新時代學校美育體系。
加強制度保障。明確各級政府和學校的主體責任,建立教育、文化、財政等多部門聯席議事機制;修訂相關條例,細化美育課程標準、資源配置、師資培養等實施細則;優化財政投入結構,建立農村學校美育設施“兜底保障”清單制度。
夯實師資基礎。高校實施“鄉村美育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完善美育教師準入和職稱評審機制;建立“國家美育名師工作室”,開展骨干教師專項培訓,探索藝術家、非遺傳承人駐校任教制度;保障美育教師待遇,將課外美育實踐活動計入工作量;在教師評價中單列美育教學成果獎勵指標。
深化課程改革。開發跨學科美育課程,強化文化浸潤;實施“美育課程提質計劃”,建立分級分類的課程資源庫,鼓勵開發校本課程;推進“數字美育”創新,建設國家中小學美育智慧教育平臺。
創新評價機制。實施“美育場館進校園”工程,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劇院等與學校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建立完善第三方美育質量監測機制,對薄弱地區實施精準幫扶。
(采寫:本報記者 趙巖 唐琪 武文君 張欣 周洪松 鄭翅 統稿:本報記者 劉亦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1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