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在作業管理改革上能夠取得明顯成效的學校,往往對內部治理結構進行了重塑
近年來,很多學校在優化作業管理上下功夫,探索出了寶貴的經驗。據媒體報道,武漢市陳家墩學校推出班級“課后成長全科記錄冊”與班級“家長作業舉手制”兩項創新舉措,構建作業管理的全鏈條閉環體系。經過一個多月的實踐,學生平均作業時長縮減40%,九成以上中、高年級學生每天晚上能在9時前完成作業。這些數據固然令人欣喜,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學校教育理念和治理結構的轉變。
作業本應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起點,服務于學生能力與素養發展。但現實中,它常常有低效重復的問題,成為不少家庭焦慮的源頭、親子沖突的導火索。很多學校的實踐表明:作業改革的關鍵不在量的“多”與“少”,而在于設計、管理與反饋的系統優化。
從“題海戰術”走向“精準導航”,是改革的核心突破點。例如,依托“課后成長全科記錄冊”,武漢市陳家墩學校要求課后服務前公示作業內容,實行分層布置:A包基礎、B包提升、C包拓展,每項標明預估時長,并由學生反饋完成情況。這一舉措看似在控時,實則在考驗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把握和教學設計能力,倒逼教師“重設計、重教研、重課堂”。
這一邏輯也體現在作業之外的協同機制中。“家長作業舉手制”允許家長在孩子未完成規定時間內的作業時“舉手”暫停,為學生爭取休息。這一制度賦予家庭對學生作業管理的合理參與權。家長不再是執行監督者,而成為節奏調控者。這有利于重建家校之間的信任關系,在共識中形成合力。
作業內容的重構更具深意。當“刷題”逐步被“思維導圖”“錯題微課”“學生詩集”“數學小報”等實踐任務替代,作業開始從知識訓練轉向能力發展。這不僅是“形式換皮”,更是功能轉變。高質量的作業能激發思維、促進表達、引導探究,成為學習的一部分。如此,學生不會因“少”而空虛,也不會因“多”而厭倦。
現實中,在作業管理改革上能夠取得明顯成效的學校,往往對內部治理結構進行了重塑。從校長的頂層設計,到教導處、教研組的流程保障,再到教師作業設計評比、讀書會的專業引領等,背后是既有制度支撐又具實踐彈性的機制在起作用。相比之下,有的學校雖有“分層作業”“作業公示”等做法,卻因管理鏈條不閉合、教師動力不足、反饋機制缺位而流于形式。
教育改革最怕“一哄而上、虎頭蛇尾”,也怕“政策到校、動作不到人”。如今,家長對作業改革的期待更趨理性——不再滿足于“作業少”,而更關注“值不值得做”;不再只看“有沒有動作”,而更在意“是否真正落地”。武漢市陳家墩學校的經驗未必可復制,但它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路徑:從作業撬動課堂、由課堂延伸至家校、借家校合力推動治理優化。改革,不止于制度變化,更在于是否真正愿意打破慣性,為學生全面發展讓路。
(作者系山東省滕州市濱湖鎮聯合學區秘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