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星 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新聞回放
高考后,在多個社交平臺、短視頻App上,“暑假整容”“暑假變美”都是熱門話題。光子嫩膚、割雙眼皮、隆鼻、打美容針……形形色色的醫美整形項目出現在準大學生們的暑假清單中。甚至不少父母主動提出讓孩子去整容,將整容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對此行為,有網友贊之開明、貼心、坦誠,也有網友認為急功近利、傳播了容貌焦慮。
主持人語
當下,“暑期整容”“假期變美”被納入部分準大學生的消費清單。這股熱潮,既折射出當下社會彌漫的容貌焦慮,也暴露了針對未成年人群體的醫療美容廣告的監管真空。醫療美容絕非普通購物消費,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醫療風險。一次醫美,既難以撫平容貌焦慮,更無法替代內在品質與修養的塑造。對于即將開啟人生新篇章的學生來說,暑假的意義遠非在容貌上動刀,而在于為新階段蓄力——厚積知識,明晰規劃,以內在的光芒照亮未來的征途。
“顏值紅利”真有那么大?
胡家琳
美妝與時尚產業制造焦慮、售賣解決方案;社交平臺放大某種容貌模板;流行文化將外表與道德掛鉤,將自律外化為“看得見的精致”……在商業機制與文化敘事的雙重作用下,“美”被不斷標準化、模板化,并與“自律”“成功”“值得被愛”這些褒義詞捆綁在一起。這也導致,追求美不再是審美自由,而是一種隱性義務。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年成為最容易被裹挾的群體。
其實,美無法代解人生的課題,更無法成為獲得幸福的通用鑰匙。它或許能讓你在入場時更快被看見,卻無法替你建立長久的關系、解決孤獨、獲得認同或逃避自我混亂。
更現實地說,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顏值紅利”可能微乎其微。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可被信賴、是否具有長期合作潛力的,從來都是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判斷力與品格。而這些,無法通過一次手術獲得。
我們當然不必否認對美的向往,更無需譴責任何一個愿意通過醫美提升自信的人。但問題在于,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自我認知,知道“美”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知道何時可以投入,何時應該抽身?當美成為對抗不安的手段,而非基于自我認同的選擇,我們就很容易陷入一場永無止境的競逐。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倒離那個值得被珍視的自己越來越遠。
鏡前并非考場,它無需交出標準答案。它不需要你證明自己是合格的,也無需迎合某種通用模板。真正值得投入時間構建的,不是一張“更好看”的臉,而是一個清晰、穩固、不依附于定義的自我。這個自我,或許會搖擺,終將會老去,但它能穿越流行的更迭,為你留住對世界的好奇、熱情與尊嚴。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本科生)
突破媒介囚籠,重塑多元審美
陳玙
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過一個觀點:“媒介即人的延伸?!泵浇榈氖褂脮淖內说母杏X平衡狀態,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以及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反應方式。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們會發現暑假整容熱的背后,其實也和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對個人的認知塑造有密切關系。
過去的審美風潮吹得慢也吹得散,人們不會過度集中地接受一種美學。但當下,伴隨著短視頻等平臺的興起,一種審美風潮很快就能吹到各個角落。同時,算法機制下,新媒介給個人形成了大數據囚籠,看似賦予你自由選擇的權利,實則是圍繞著你感興趣的內容,持續推送信息以加固認知。當你剛開始接受瓜子臉高鼻梁的審美,平臺源源不斷推送相關博主或是和你有類似煩惱的人,匯聚的信息造成一種凝固的認知,圍觀者成為參與者。
而且,媒介的影響不僅在網上,還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前大家接受信息通過讀書看報,更多是一種被動輸入。而現在,用戶可以在平臺上以點贊、點評等方式參與互動。在評價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被評價,或代入被評價的視角。自我認知可能會變得很脆弱,審美也可能建立在他人的定義之上。
從古至今,不同文化、不同時代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審美標準。從遠古的巖畫到現代的數字藝術,從古老的東方哲學到西方的文藝復興,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美的多樣性。自然界的萬物更是美得千姿百態,從非洲草原上奔騰的角馬到深海中絢麗多彩的珊瑚礁,從高山之巔的雪蓮花到熱帶雨林中的巨蟒,每一種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現了生命的美。
我們應學會從這些豐富的文化與自然現象中汲取養分,認識到美并非只有一種模樣,而是有著無數種可能。當然,社會也需要營造一個更加包容的環境,讓各種各樣的美都能綻放光彩,而不是僅僅聚焦于少數符合“標準”的外貌。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合力規范醫美營銷
賀俊卓
為了牟取最大利益,一些醫美營銷可謂使盡渾身解數。社交媒體上精心包裝的“種草筆記”,用網紅濾鏡掩蓋手術風險;“做不了學霸做校花”等臺詞話術,將容貌夸大異化成了人生通行證;“一元體驗”“畢業生半價”的優惠噱頭,甚至誘使學生跌入高價項目與網貸的陷阱……
不可否認變美需求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亂象的根源在于過度營銷對其本質的扭曲。醫美醫美,先“醫”后“美”,首先是醫療行為,其次才是美容服務。然而過度營銷的存在,將少數群體的修復性需求膨脹為“顏值剛需”,將嚴肅的醫療行為降格為快餐式的消費狂歡,將救死扶傷的手術刀異化為標準化審美的流水線工具。這種過度營銷,容易讓青少年陷入容貌焦慮之中,被裹挾進整容浪潮。
對此,必須加強對醫美營銷的監管,對醫美行業的過度營銷進行規范。比如,規范醫美服務廣告的醫療術語使用,禁止夸大療效。網信部門應加強對醫美類自媒體、直播、短視頻的內容審核,攔截低俗、焦慮營銷內容。監管之外,還要在全社會營造包容多元的審美生態,避免醫美營銷扭曲青少年認知。
(作者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本科生)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4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