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走進湖南省汝城縣,在海拔600多米的湘南學院小黃姜實驗田里,該校南嶺現代種業研究院教師孫清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們培育出的無菌姜苗,在這塊實驗田已經連續種了5年,目前來看效果很好。”
小黃姜在汝城縣有著上百年的種植歷史,目前全縣種姜年產值超20億元,但在傳統的種植模式下,姜種附帶病菌,連種易引發姜瘟病,因此姜農不得不隔年輪種,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受限。湘南學院相關團隊急姜農之所急,在小黃姜連作障礙的微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汝城縣小黃姜產業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百億產業。”孫清說。
像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郴州各縣(市、區)已隨處可見。“企業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地方缺什么技術,我們就攻關什么技術。”湘南學院黨委書記鄒宏如說,作為郴州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學校就是要讓高校的辦學資源“沉下去”,助力縣域特色產業“興起來”。
自2021年以來,湘南學院先后與北湖、蘇仙、桂東等8個縣(市、區)地方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特色合作項目,并建立了“四個一對接”機制:一學院對接一縣(市、區)、一專業對接一產業、一平臺對接一園區、一博士團隊對接一企業。
目前,該校12支跨學科博士團隊扎進縣域,將實驗室搬到生產線旁,在多個領域開展科技攻關,一批標志性成果已然涌現。
在郴州經開區大健康產業園,一座投資1.4億元的大樓拔地而起。這是湘南學院2023年投入使用的生物醫藥產業化科創公共服務平臺,也是郴州市重點打造的中試基地。“從一粒種子到一顆藥丸,再到醫療器械與診療技術研發,我們為郴州生物醫藥與中藥材產業建設了一個全鏈條的科創服務平臺。”湘南學院科研部部長王俊杰介紹。平臺現布局天然藥用植物的保護與利用、藥用植物功能成分篩選與提取純化中試工藝研究等5個方向,承擔的橫向課題經費達2000余萬元,服務企業20多家,為郴州生物醫藥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提供了新引擎。
郴州是全國有名的有色金屬基地。走進位于蘇仙區的湖南白銀集團車間,一套高效提銅設備正在運轉。企業技術總監蔡鑫介紹:“這是湘南學院材料與化工團隊研發的‘鉛冰銅陰極直接提銅技術’,讓銅回收率達到99%。”該團隊開發的新型吸附材料,則讓銀電解液的產品高價值副產物回收率提升了15%。
圍繞郴州“1221”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湘南學院呈現出一派火熱的場景。該校校長雷小勇介紹,“十四五”期間,湘南學院獲批國家級項目28項,實現申報數量和立項數量連續4年遞增,同期新增省級科研平臺21個。近5年,湘南學院在縣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70多項,為企業創造數十億元經濟價值。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5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