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使人類既能夠創造未來,又懂得為何創造未來
今年秋季學期,在各高校的開學典禮上,校(院)領導的開學致辭經常一次次被刷屏。梳理這些致辭的內容,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在向新生提出殷切希望時,也為他們指明奮斗方向。比如,今年有高校領導語重心長地說:“希望你們堅持科學和人文相融,在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滋養下更好地為人、為學、為事。”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科技實力競爭。對于今天的大學生而言,深刻理解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并為之而努力,是青春擔當的生動體現。然而,擁抱科技教育,并不等于舍棄人文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偏廢。
不容回避的是,尚有一些高校或多或少存在“重科技”“輕人文”的現象,這對學生成長不利,對高校發展不利。說到底,教育不僅僅培育某一領域的專才,還要培育更多能夠駕馭技術變革、賦予科技以人文溫度的創新人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正是對這一時代命題的深刻回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非對立關系,而是融為一體的。科學教育引領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知道“怎么做”,人文教育則告訴學生“應不應該做”。科技決定我們“跑得多快”,而人文決定我們“跑向何方”。當今之世,做一個有理想的時代新人,既要知道“怎么做”,也要知道“應不應該做”,既要跑得快,更要不偏航。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總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箴言”,同樣適用于當今的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同生共榮,強化協同,實現美美與共,才是正途。正如有學者所稱,大學之宗旨在于“育人”而非“制器”,旨在培養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讓學生既有科技素養又有人文精神,才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更有用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教育部已就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作出部署。比如,強調“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當前,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發展,體現在著力打造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實踐實訓體系、素質拓展體系等。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全面滋養,既能具備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又能提升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在青春逐夢路上更有底氣、更有后勁。
以此看各高校的開學致辭,便可發現它們潛藏的深遠意義。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使人類既能夠創造未來,又懂得為何創造未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這兩翼的共振,是這個時代的動人交響。當莘莘學子既能解析宇宙的奧秘,又能感悟人文的意境,既懂編碼算法的邏輯,又能理解倫理的深意,人類文明才能奔向更璀璨的明天,這也正是高校開學致辭所傳遞的一大啟示。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2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