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午后,我剛哼完《起床歌》,孩子們正揉著惺忪的睡眼,打著哈欠,準備起床。電話突然響起,園長讓我立即去他辦公室。
他遞來一張剛打印出的轉辦工單:“中(4)班飲水機已壞,孩子一周沒喝水,請處理。”工單沒有署名,沒有聯系方式,只有系統標注的“無需回復”四個字。我頓時一怔:飲水機的確是上周四壞的,但我們當即啟動應急預案,后勤的朱主任15分鐘內便到場排查,并第一時間組織孩子們有序前往隔壁班級接水。保育員每日都會值守走廊飲水區域,確保人人喝足水,怎么在家長那里就變成一周沒喝水了呢?
更讓我不解的是,家長選擇了完全不留任何痕跡的方式,卻將這份焦慮真切地傳遞給了我們,而我們也坦然接受了這份陌生的“信任挑戰”。
面對這張特殊的工單,園長迅速作出三個決定:一是在平臺按規定回復“已收到,24小時內反饋”,既符合流程要求,也為解決問題留出時間;二是召開班級簡會,詳細詢問并查看飲水機故障時間、檢修記錄、應急處理及日常飲水管理等;三是建議我在班級群發布一段孩子接水飲用的小視頻,讓家長看到班里的飲水機已修復,孩子能正常喝水。
事后,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孟老師,匿名的背后往往是家長難以言說的擔憂。我們不必追問是誰,但我們得用實際行動來化解這種焦慮。”園長的話讓我深受觸動,更讓我明白,教育者的理性與包容本就是信任的起點。
帶著這份思考,我決定主動邁出一步。雖然平臺注明“無需回復”,但我還是想讓家長知道孩子的實情。于是下午離園時,我特意站在隊伍最前邊,一邊送孩子,一邊與每位家長微笑溝通,真誠說著同樣的話:“咱家寶貝今天下午喝了×杯水,明天我們還會繼續關注他的喝水量。”
沒有委屈、沒有抱怨,只有誠懇的告知和承諾。我看到一些家長眼中閃過的一絲驚訝,繼而轉為寬慰和信任。這種面向全體而非個體的溝通方式,既保護了匿名家長的隱私,又讓所有家長感受到了教師的責任和溫度。
我們還以此次事件為契機,圍繞幼兒喝水問題進行課程創新,讓飲水環節巧妙轉化為培養幼兒自主管理能力、促進家園共育的重要載體。我們制定“班級飲水公約”,明確飲水規則與禮儀;建立突發事項即時“三件套”通報機制:一對一電話溝通、班級群文字簡述、現場圖片說明;每月設置“家長開放時段”,邀請家長志愿者親身體驗飲水、就餐等生活環節。此外,我們還通過開展“如果我們班飲水機壞了”主題談話活動,引導幼兒學會正確描述生活事件,區分事實和感受。
而那張匿名工單,我把它張貼在辦公桌的醒目位置,旁邊附著一行字:“家長未言明的需求,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一周后,翔宇媽媽來接孩子時,指著我們的飲水記錄表高興地說:“孟老師,翔宇在家也自己做了一個記錄表,說要和幼兒園同步喝水。”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更是一份信任的回歸。
家園信任,源于透明,始于溝通,成于共情。而我,也在這場“工單風波”中實現了成長:學會了更理性地應對、更主動地溝通,用專業與愛心,將每一次挑戰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實驗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8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