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以“眾志成城”為主題,將歷史記憶、精神傳承與新時代好兒童的要求有機融合,呈現了一節有思想、有溫度、有行動的思政課。
課堂以小切口映射大主題,巧妙用國歌歌詞轉換歷史場景,4個篇章構思巧妙,實現了宏大敘事的兒童化表達。特別是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萬眾”的內涵,讓“愛國”從“遙不可及的英雄事”變成“每個人都能做的身邊事”,契合小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為“少年擔當”找到落腳點。
教學以“做光榮自豪中國人”這條主線貫穿始終,將歷史回顧與精神傳承對比串聯,引入朋輩榜樣,如新安旅行團“別笑我們年紀小,我們要把中國來改造”的團歌,讓學生感知同齡人的愛國擔當,讓學生覺得“他們能做到,我也能”。
課程結尾,教師沒有總結知識點,而是通過“給先輩留言”互動設計,引導學生自發說出“愛護紅領巾”“用知識守護和平”等心聲,精準把握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重情感、踐行動”的特點。
這節課的成功,在于它將宏大的歷史轉化為可視、可感、可共鳴的教學內容,真正觸動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從“知道歷史”到“理解精神”,再到“愿意行動”,真正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給全國小學生上了一節生動的“思政大課”,也為我們思政課教師上好課提供了鮮活的思路與經驗。
(點評人: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成員、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第五小學 冀萍)
初中課程緊緊圍繞“中流砥柱”主題,精準選取電報、歷史文獻等資料,幫助學生系統了解抗戰歷史。從“擎起先鋒之旗”到“揚起領航之旗”再到“扛起擔當之旗”3個維度層層遞進,清晰準確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引導學生從深化歷史認知走向增強政治認同。
整堂課營造了一個可感知、能理解、易共鳴的教學情境,巧妙穿插文獻對比分析、東北抗聯英雄、賀龍換帽徽、百團大戰、抗日游擊戰爭、跨越時空對話等內容,引導學生沉浸于一個個“歷史現場”之中,通過與教師互動、與英雄后人互動、與紀念館講解員互動,深入探究“看到這些文獻,你有著怎樣的感受?”“對比兩份文獻,你有怎樣的發現?”“楊靖宇將軍餓了這么久,為什么還能堅持戰斗?”“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等開放性問題,從而將具體歷史情境與學生的情感體驗聯結到一起,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深處。
本課結尾處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生談感想、齊唱國歌,引導學生在銘記抗戰歷史的基礎上,展開對現在和未來的思考,鑄牢責任與擔當意識,此為畫龍點睛之筆。
(點評人: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成員、遼寧省葫蘆島市教師進修學院附屬中學 張艷鵬)
高中(中職)課程以《畢業歌》為引,巧妙串聯起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歷史細節,通過英雄特寫和軍民群像的交織穿插,深刻、生動地闡釋了偉大抗戰精神的4個維度,讓學生在共情之余自然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的精神內涵。
這堂課的核心精髓,在于有力回答了“物質力量懸殊,中國為何能贏?”這一關鍵問題。它通過“劉老莊連”的英勇、“論持久戰”的智慧、“膠東乳娘”的奉獻以及“沁源圍困”的堅韌,雄辯地證明了“戰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是引導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強國之志的絕佳切入點。
這堂課最后以“殲-10之父”宋文驄院士的故事,完成了偉大抗戰精神從“救國”到“強國”的時代接力,讓青少年真切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歷史責任。這啟示我們,有效發揮歷史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就要精準找到歷史與現實、英雄與凡人、民族命運與個人理想的連接點,才能潤物無聲、入腦入心。總之,本課內容磅礴厚重,敘事生動感人,其蘊含的思想深度與教育意義,為今后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清晰的邏輯框架和豐富的案例支撐。
(點評人: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成員、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高保衛)
大學課程聚焦東方主戰場的歷史貢獻,主題鮮明、立意高遠、內容厚重,以科學方法深化青年學子的歷史認知,強化使命擔當,具有顯著的學理價值與實踐意義。課程內容體系嚴謹完整,邏輯脈絡清晰。教師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主線,通過史實論證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論證并非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立足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從宏觀戰略布局到微觀精神內核進行多維剖析,符合思政教育“知情意行”一體化的學理框架,避免了空洞說教,注重通過理性分析激發內在價值認同。
特別值得肯定的是,課程精準契合大學階段的培養導向,引導學生自覺將學術研究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深刻理解自身肩負的研究、闡釋與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時代責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個體與社會辯證統一的學理內涵。
總體而言,本課程史料翔實、闡釋深刻、導向正確,實現了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與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為大學思政課如何有效深化歷史認知、傳承紅色基因、激勵使命擔當做出了積極嘗試。
(點評人: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成員、鄭州大學 劉呂紅)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30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