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不是等到畢業前夕才進行的“救火”,而應貫穿大學四年學習始終
大一新生們帶著憧憬與好奇踏入校園,進入全新的環境和成長階段。與高中相比,大學是全新的生活場景和成長賽道。大學意味著自由探索和無限的可能性,與此同時,也意味著萌新們要經歷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成長的重要轉變。在與一批批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大學新生入學時經常面臨的困惑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不清楚自己的職業興趣是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做什么;三是對將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感到迷茫。這些困惑和迷茫背后,折射出一個共同的問題——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滯后和缺位。
迷茫幾乎是大學新生的“通病”。不少新生在高考時多是根據分數和志愿選擇了專業,真正入學后才發現所學專業內容與自己的想象可能并不是一回事。還有一部分新生已習慣了高中階段的學習模式,對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的主動規劃與自主安排意識較為淡薄,也容易產生迷茫的感覺。這種迷茫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和調整,往往會導致寶貴的大學時光被碎片化消耗。
從就業市場釋放出的信號來看,用人單位對于畢業生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歷和專業,而是更加注重應聘者所擁有的實際技能、經驗、發展潛力和綜合素質。這種現實意味著,如果大學生不及早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則很可能在畢業時面臨就業困難的尷尬境地。
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要趁早,職業規劃和職業興趣的發現是一場需要四年打底的系統工程,而不是臨時抱佛腳的短跑。職業規劃的核心在于回答三個問題:我是誰?我要去哪?我怎么去?具體而言,“我是誰”意味著要擁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潛力及比較優勢。“我要去哪”意味著要大致確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方向,大學畢業后是選擇直接就業還是繼續深造。盡管目標并非一成不變的,但大學生至少要擁有階段性的細致計劃。“我怎么去”意味著要做好細致的規劃和路徑設計,為達到既定目標不斷努力。
大學教育的核心功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和塑造能力。很多大學生的困惑在于“不知道學習什么將來能夠有用”。事實上,及早進行職業規劃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大學生將主動學習與未來發展能夠結合起來。
職業規劃不是等到畢業前夕才進行的“救火”,而應貫穿大學四年學習始終。大一階段應多嘗試、多接觸,通過課程、社團、志愿活動認識自己;大二階段逐漸聚焦興趣方向,開始積累相關技能;大三階段積極參與科研、實習和社會實踐,檢驗目標的可行性;大四階段則圍繞明確目標,全力沖刺。這樣的分階段布局,既能避免盲目,又能增強主動性。
職業規劃的落地不僅靠個人努力,還依賴對資源的有效利用。許多學生的迷茫,根源在于信息不足或獲取渠道有限。事實上,高校和社會都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源,大學生需要從“被動等待”轉向“主動尋找”,學會向外界發問、主動建立連接,才能減少盲目,增強主動性。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大學生職業規劃不僅關系個人發展,也關系社會人才培養的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職業規劃不再是“個人小事”,而是教育體系和就業市場進行良好互動的必然要求。
大學是一次重新起步的寶貴機會,也是一次自我塑造的重要過程。職業規劃既不是負擔,也不是單純的就業準備,而是幫助個人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的工具。當下的就業形勢愈加復雜,唯有早謀劃、敢嘗試、勤調整,才能在四年后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每一個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新生而言,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
(作者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0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