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我迎來了躲在媽媽身后、如受驚小鹿般的津津(化名)。晨檢時,他晃著小腦袋,不回應詢問,僅指著書包柜“嗯嗯”示意;進班后,他像迷失的小鳥,在教室里漫無目的地徘徊;教師呼喚時,他目光游移;戶外跑步時,他重心極度前傾,步伐不穩;區域游戲時,他的腳部弧度異常……
仔細觀察后,我們總結了津津的現狀:語言水平停留在電報句階段,只會說疊詞;走路像踩棉花,總踮腳尖;注意力易分散,難以融入集體;身體發育滯后,腳比同齡孩子小一碼。經過家訪我們得知,津津是早產兒,產程超24小時。媽媽全職在家卻很少與他交流,爸爸對孩子發育水平缺乏認知。對于津津的現狀,家長雖然焦慮,卻總覺得“孩子只是小,沒問題”。
幼兒園非常重視津津的情況,特意咨詢專業人士,大家判斷津津可能存在發育遲緩的問題。科學干預刻不容緩,我們經過多次討論,采取了一系列教育策略。
第一,良好的表達習慣是語言發展的基礎,教師要耐心引導。如擦鼻涕時,教師要引導津津自己說出“擦鼻涕”。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引導津津用簡單的語言清晰地描述事物,比如看到了花要說:“這是花,××顏色的。”同時,教師為津津營造寬松的交往空間,鼓勵其他小朋友認可津津,教師先陪伴游戲,逐漸減少參與,幫助津津學會合作。
第二,在集體生活中,教師多鼓勵津津模仿其他小朋友遵守規則、參與活動。若津津影響了活動秩序,教師可以將其帶離團隊,用簡單語言正向解釋規則,如“要坐在椅子上”。若津津情緒失控,教師可以單獨安撫,待他情緒穩定后,引導他融入集體活動。
第三,杜絕包辦,鼓勵自主。家長和教師明確告訴津津,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在培養津津自主意識的同時,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分解動作,逐步教學。津津遇到困難時,教師發揮輔助作用但不代勞,積極發現他的每一點進步,引導津津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科學發展運動能力。津津的運動行為表現與跟腱肌肉緊張及前庭失調有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津津增加了拉伸小腿后側肌肉的運動,支持其參與蹦床、踩高蹺、跳跳球等游戲活動,還適時為其進行小腿按摩。
一年后,津津變化驚人:語言從只會說疊詞到能清晰表意,參加集體活動能坐滿15分鐘,學會了自己穿衣服,還交了新朋友。一切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著。教育是陪伴與喚醒。這段經歷也讓我收獲滿滿,不僅積累了專業知識,更學會了理解和尊重特需兒童。
(作者單位: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附屬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2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