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到網民關注的山東省濟南市育英中學“教師體罰學生”事件調查結果最終公布。經過聯合調查組全面核查相關事實,確認不存在網傳的“學生被要求趴在地上撿桌牌”和“老師扇耳光”等情況。這起事件從最初的網絡發酵到調查澄清,不僅是事件真相的水落石出,更是觀察當下教育生態的一面鏡子。
濟南市育英中學事件的反轉過程引人深思:為何未經充分核實的指控能迅速引發廣泛關注?教師的教育懲戒權邊界究竟在哪里?健康的家校關系又該通過何種路徑構建?
隨著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工作推進,家校關系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也更需要精心呵護。在育英中學事件中,我們看到一種值得警惕的現象:部分人未知事件全貌便急于形成主觀判斷,將包含多種因素的復雜教育過程,簡單歸為“對與錯”的二元判斷。教師與家長本是教育共同體,共擔育人責任,但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這種本應穩固的合作關系卻面臨挑戰。
這起事件更暴露出教育實踐中懲戒尺度的把握難題。育英中學事件的調查結果顯示,涉事教師行為“出于教育懲戒目的”卻又構成“體罰”,這種定性恰恰折射出日常教育實踐的復雜性和其背后面臨的教育懲戒尺度把控困境。2021年施行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雖為教師提供了基本遵循,但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情境,規則的具體運用仍需教育智慧與專業判斷。更值得關注的是,類似事件的曝光,可能使部分教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趨于謹慎甚至過度謹慎,比如導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蔓延。長遠來看,這不僅會削弱教師的教育主動性,更可能影響教育質量與學生的健康成長。
從更宏觀的社會輿論環境看,部分教育議題的討論面臨情感壓倒理性的風險。育英中學事件曝光初期,輿論呈現一邊倒態勢,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對事實的冷靜核查。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教育問題往往容易成為情緒宣泄的出口,大眾更傾向于從“弱者敘事”“道德批判”的角度解讀事件,卻忽視了教育本身的專業性與復雜性,這可能導致教師的專業權威受到不必要的質疑,從而侵蝕家校互信的基礎。
面對這些挑戰,教師需展現更高的專業素養與教育智慧。一方面,要堅守教育初心,既保持育人熱情,又持續深化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學習,深入研究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實施教育懲戒時,既要維護教育秩序,更要保護學生尊嚴,避免因方式不當傷害學生身心或引發沖突對立。另一方面,要主動提升溝通能力,搭建家校溝通橋梁,向家長及時、全面地反饋學生在校情況,耐心傾聽家長的意見,用專業的解釋化解分歧;同時,注重教育過程的記錄與反思,這不僅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也能在出現爭議時提供客觀依據,減少誤解。
家長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中同樣需要承擔重要責任。首先要尊重教師的專業性,理解教育工作的復雜性,避免僅憑碎片化信息就對教師工作妄加評判。其次要樹立理性維權意識,盡量通過正規渠道反映問題。更重要的是,家長需主動與教師保持良性互動,積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與教師共同探討最合適的教育方式。
社會各界也要為健康的教育生態貢獻力量。媒體在維護健康家校關系中扮演的角色尤為關鍵。報道教育議題時,媒體應堅持客觀公正原則,避免為追求傳播效應而刻意放大極端聲音、渲染對立情緒。在呈現事件時,應給予學校、教師、家長等各方平等表達的機會,承擔起搭建溝通橋梁、推動各方理解的責任。
教育部門應為教師提供更具體的指導,通過整理發布真實案例、編寫相關操作指南等幫助教師把握教育懲戒尺度。專家學者也可加強家校關系研究,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持。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需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給予教育工作者應有的理解和支持。
家校社協同育人形成合力的前提在于互信。當教育中的各方都能以理解代替猜疑、以溝通取代對立,當信任充分聯結起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力量,我們才能真正營造出有利于每個孩子成長的教育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3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