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參加學校勞動技能大賽之釘紐扣。 煙臺市芝罘區魯峰小學供圖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勞動課”正式回歸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為推動區域勞動教育實踐,煙臺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專門出臺相關文件,為勞動教育評價提供明確指引。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魯峰小學在煙臺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指導下,立足學校實際,將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責任意識、動手能力與實踐精神”的培養目標相融合,以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為核心,構建起“三階四全五融通”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以評促教、以評提質、以評促升,引導學生在真實勞動體驗中轉變觀念、養成習慣、涵養情感、強化責任感,實現勞動教育育人方式轉型與質量提升。
三階互促:
設計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學校以“存儲累積—展示兌換—登上榜單”為進階路徑,系統設計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推動學生在持續實踐中獲得成長。
一階存儲:日積月累,養成勞動習慣。學校依據學生年齡特點與發展規律,編制《“愛魯峰·愛勞動·愛生活”勞動護照》,設置各年級勞動主題課程,將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勞動品質作為過程性評價指標,以學生的實際勞動軌跡為主要依據,綜合評價學生的勞動素養。小學5年每學期完成5項勞動內容,50項勞動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實現循序漸進、寓教于行的勞動教育目標。各年級勞動內容既自成體系,又有機銜接,共同聚焦學生的勞動品質與綜合素養的培育。
二階展練:厚積薄發,展現勞動技能。學校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勞動護照中的主題課程,積極參加勞動技能大賽,推動“所學”向“所為”轉化。學校每年組織開展“勞動之禮”“勞動之樂”“勞動之美”“勞動之奇”“勞動之喜”等系列技能大賽。競賽從班級選拔到校級決賽層層推進,強調全員參與、生生互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體悟“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內涵。此外,學校還依托春分韭菜收割節、清明賞花攝影節、夏至蜜桃品嘗節、霜露柿子采摘節、開學七彩泡泡節等一系列特色校園節日,將勞動成果展示、知識競賽與技能比武融為一體,拓展勞動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三階上榜:榜樣力量,弘揚勞動精神。學校在臻美樓一樓長廊設立“勞動之星”明星墻,定期評選并展示班級勞動之星,樹立身邊榜樣,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學校以時間為軸,建立“日評價、周小結、月展示、學期表彰”的長效評價機制,使勞動教育評價貫穿小學全過程。常態化、制度化的勞動評價機制,使學生在生活中持續提升勞動素養,增強對勞動文化的價值認同,推動形成了全方位、多主體參與的勞動育人新格局。
四全聚力:
構建日常化勞動教育新樣態
學校踐行陶行知“勞動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構建“真勞動、日常化、聚合力、彰體系”的勞動教育新樣態。
全領域建設,構建特色勞動課程體系。學校遵循“點—線—面—體”的課程建構思路和“勞—學—評”一致性原則,將勞動教育全面滲透到學科基礎課程、實踐活動課程、家庭技能課程、社會服務課程中,拓寬勞動教育的實施載體和路徑;通過家園生活、家園責任、田園體驗、創意制造、志愿服務五大跨界主題課程,實現全時空、全人員、全領域、全素養的深度融合,讓學生開展真實體驗、生成真切感受,真正提升勞動素養。
全時空推進,實施多元教育推進策略。學校打破校園與社會、知識與生活、經驗與體驗之間的壁壘,構建序列化、全時空的勞動教育推進策略。重點建設校內與校外勞動實踐基地,以項目學習拓展空間限制,引領學生在更廣闊的生活場域增強真實體驗:打造了“雅農知耕園”“魯西西動物角”等戶外勞動場所;建設了“泥立方陶藝功能室”“非凡創客空間”“機器人體驗營”“非遺文化創造園”等10多個室內功能教室。優良的環境、齊備的工具與濃厚的勞動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這些開放空間成為他們開展勞動實踐、合作探究與反思成長的重要場所。
全人員協同,建立校家社同頻共振的評價機制。學校基于學情、家情、校情與社情,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共育管理模式,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同頻共振”:組建家校講師團,更新勞動教育理念;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信息共享與互動交流;邀請家長走進課堂,開設職業體驗課程,增進學生對不同職業勞動內容和形式的認知;通過學生自評與互評、家長寄語手冊、“小鬼當家”實踐圖鑒、社區服務記錄卡等多種方式,完善過程性、增值性與結果性評價,形成多通道、多形式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每學期末,將校家社協同開展的系列活動記錄納入“魅力家長”和“勞動小達人”評選,推動全域勞動教育評價制度有效落地。
全方位考評,創新靈活的動態考核方式。為避免學生僅停留在“看”勞動、“聽”勞動和“玩”勞動的淺層參與,學校創新勞動素養評價方式,實施靈活的動態考核: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技術,全面記錄學生課內外勞動類型、次數與時間,為過程性評價提供科學依據;在原有“七色花評價手冊”與“七彩爭章手冊”基礎上,學校又開發了“曉評價”云成長數字畫像評價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學習發展與評價反饋的實時聯動,支持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跨界融通:
拓展勞動教育評價情感效度
“跨界融通”是學校勞動教育項目化課程的核心理念。“跨界”體現為學科的打通、知識的互通、時空的聯通、角色的變通、生活的貫通,是思維與行動方式的打開;“融通”強調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道理和實踐經驗有機整合,形成系統認知與深刻理解。在勞動教育評價中,學校廣泛分配勞動教育評價權利,注重評價的重點性、過程性、落實性與提升性。
學校秉持“五元融通”理念:一是跨越文本邊界,整合道德與法治教材、勞動校本教材和雅農實踐園資源,開展沉浸式現場教學;二是跨越時空邊界,依托網絡課程實施“云上”勞動教學,拓展教學場域;三是跨越圍墻邊界,邀請社會工匠入校授課,或組織師生走出校門開展職業體驗;四是跨越思維邊界,將設計思維、工程思維等多元思維融入實踐,指導學生開展創造性勞動;五是跨越身份邊界,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為社會公益貢獻勞動力量。全方位的融通實踐,實現了勞動課堂無處不在、勞動實踐無處不有、勞動學習無處不生、健康成長無處不顯的育人圖景,為學生綜合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提供堅實平臺。
“三階四全五融通”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從空間、時間與情感三個維度拓展了勞動教育評價的廣度,彰顯了效度,注入了情感溫度。學校借助詳細的評價標準、豐富的評價方法、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先進的評價工具,實現了勞動教育全面、科學、公正、客觀的評價,不僅為學科融合與學生素養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也對學生、教師及學校整體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本文系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青年課題“基于兒童立場的家園勞動課程的建構研究”[2020JXQ032]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4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