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不少教師和家長認為:小學生會不會寫詩關系不大,只要學會寫作文就可以了??勺罱鼛啄辏闆r有了變化。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設有詩歌單元,單元后面的練習中,要求學生寫童詩。近幾年,中考高考的試題中,也常有現代詩的題目。寫詩,在新的時代面前,似乎成了一個必答題。那么,為什么要求小學生寫詩呢?我們說,詩歌是對世界和自我的探索,寫詩自然會幫助小學生理解這個世界,理解自我;況且,寫詩可以完善他們對表達的沖動,享受表達帶給他們的愉悅,從而使他們的心靈變得更豐富、更美好。
一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按照程度不同,大體可以劃分為感覺、情感、經驗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人的感官、心靈和智性三個方面,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又有所不同。詩歌中所講的經驗,是經過理性沉淀的情感體驗,它是人類情感的智性層次。也許有人質疑,詩歌是人類情感的凝結,是文學中的象牙塔。要求小學生寫詩,是否要求過高、有點兒不切實際呢?依據筆者多年的詩教經驗,小學生不但可以寫詩,而且可以寫得很好。他們雖然年齡小,閱歷不深,但這個年齡段卻是人的一生中,感覺最敏銳、情感最活躍的時期。他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豐富的詩的礦藏。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話,“孩子是天生的詩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一個小學生來說,內心有了感覺、情感和經驗,尚不能寫出一首詩來,還需要找到承載這種感覺、情感和經驗的形象。在詩中,我們又把這種形象叫作“意象”。意象是“意”加“象”的組合。在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見的物體,如山、水、草木、房屋、道路等,都可以稱之為“象”。光有“象”還不行,還要給“象”灌進去“意”,有了“意”才能叫意象。
我們不妨來看著名詩人艾青的《樹》:“一棵樹,一棵樹/彼此孤離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詩人寫的是“樹”,樹就是這首小詩的“象”。如果只是寫“象”,小詩也毫無價值。在詩的第二小節,詩人寫樹和樹之間,彼此有一定的距離,看起來沒有任何聯系,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相互糾纏在一起。這就給“象”灌進去了“意”,有了“意”就可以稱其為意象了。意象和意象組合在一起,形成有疏有密、疏密相間的整體,這就形成了一首詩。
好的意象的產生,往往是對詩人想象力的挑戰。筆者以為,想象是詩歌創作中最活躍、最本質的力量,它同樣也是詩歌創作的源泉。在詩歌創作中,詩人可以根據已有的形象,再造或創造出另一個形象;或者根據已知事物之間的聯系,去推測、發現未知事物之間的聯系。通常常見的想象有象形想象、變形想象和象征想象,詩人總是通過想象,不斷豐富我們對世界的感性認識。
筆者在為《延河》編輯“兒童文學專號”時,發現了年僅九歲的小詩人洪銳琪的來稿。他寫的題目是《白天的腳印》:“你知道嗎/白天/也在走路/那天上的太陽/就是它走路時/留下的亮腳印。”他把太陽比喻成白天走路的一個“亮腳印”,這不僅是小詩人的神來之筆,更顯示出超強的想象力。我不禁為這個小學生的想象力拍案叫絕,直呼其妙。事實證明,一個小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想象力,托舉起自己的理智在詩歌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理智也完全適應想象的天馬行空的節奏。
詩歌的語言和小說、散文的語言,最大的不同是它的音樂性。這種音樂性分為外在音樂性和內在音樂性兩個方面,外在音樂性稱為外節奏,內在音樂性稱為內節奏。節奏是語音和情緒呈現規律的起伏和變化,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情緒、心理的節奏,二是外在的語音的節奏。詩的兩個節奏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詩可以沒有外節奏,但絕對不能沒有內節奏。著名詩人戴望舒認為:“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
目前,詩人寫給孩子的詩,大多只有內韻而沒有外韻。即使孩子寫的詩,也大多是這樣。對此,著名詩人金波呼吁:給孩子寫的詩,最好要押雙韻。筆者非常贊同。孩子年齡小,喜歡朗朗上口的詩歌,這樣的詩上口、入耳、易記、易誦,有利于詩歌的傳播和普及。音樂是詩歌的翅膀,只有使詩插上音樂的翅膀,詩歌才能在想象的百花園里翩翩起飛……
?。ㄗ髡呦祪和膶W作家、詩人)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7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