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承擔著通過知識傳承創新和培養時代新人,助力打造國家核心競爭力等重大責任,同時還要為助力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和推動實現世界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
持續迭代演進的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及及時妥善應對外部世界變化的能力,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對社會來說,高等教育承擔著通過知識傳承創新和培養時代新人,助力打造國家核心競爭力等重大責任,同時還要為助力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和推動實現世界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就個體而言,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人們謀生的本領,而且要為提升人的綜合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質量賦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新型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下,在中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格局發生歷史性變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再次處于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時代前沿。
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經濟全球化變局已經來臨
1995年,亞馬遜正式成立,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互聯網商業化元年。30年來,人類社會在潛移默化中經受了一場技術革命、產業變革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洗禮。縱觀人類文明演進史,在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社會沿著三條路徑探索最佳解決方案:一是力求人類體力的“延展”,著力提升物質和能量的采集、加工、傳輸和利用水平;二是力求人類腦力的“增強”,著力提升信息和思想的采集、加工、傳輸和利用能力;三是人類健康水平和精神質量的提升,著力延長人均壽命、改善生存發展方式。沿著這三條路徑,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創新成果,產生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開創了一系列全新的商業模式、生產方式、企業管理模式和全球協作模式,涌現出一系列推動時代進步的思想變革和制度創新。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教育功不可沒。特別是從18世紀中葉開始,全球不同區域先后走上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全球化不斷迭代升級,生產方式、協作方式、貿易范圍、投資方向、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乃至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等教育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大放異彩。
如今,人類社會正在迎來新的大變局,進入以數字智能化、綠色低碳化、人機互動化等為特征的大智能、大能源、大健康交互發展的時代。于是,人類歷史上曾經形成的三條演進路徑,現在正實現有機融合。這既是技術進步的作用,更是人性需求的驅動。在這場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集中突破與商業化浪潮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能源、新材料、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正在成為重新配置全球要素資源、改變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等的關鍵力量,也將深刻影響所有社會成員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世界。特別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正在全面深刻地嵌入經濟社會實踐,催生一系列新業態、新產品、新職業、新商業模式和新管理模式,推動形成空前的社會大分工和大協作。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這一科學論斷,揭示了生產力質的飛躍必然打破舊的分工格局。分工格局的時代巨變,將既促進就業領域、思維方式、教育方式的大變革,又塑造新的國家治理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
時代大潮再次來臨,高等教育責任重大。
我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格局發生歷史性變化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紀之交曾說,影響21世紀人類進程最深刻的兩件事將是新技術革命和中國城市化。現在回頭來看,除了這兩個內容外,其實還有20多年來中國的全面工業化和日益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
國家統計局等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表明,最近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格局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變化。
2013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投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中國一、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例出現歷史性變化: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29.5%,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29.9%,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40.6%,城鎮就業人數首次超過在農村就業的人數。
中國對外貿易與投資也發生重大變化。從2015年開始,中國外貿依存度明顯降低。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1456.7億美元,開始實現資本凈輸出。到2023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96萬億美元,連續7年居全球前三位。
近十多年來,人力資源結構明顯升級。2014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7.5%,標志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同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3559萬人,其中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突破千萬。2024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8%,全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4846萬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全國技能人才隊伍明顯壯大。2024年,全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21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這表明,雖然人口數量紅利消失,但人口質量紅利正在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4年開始,有三個重要指標又出現新變化。一是全國人均GDP達到1.34萬美元,已經很接近世界銀行測算的全球人均GDP水平。這是中國“趕上時代”的重大標志。二是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接近50%,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67%。三是2024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8%,已經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
中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發展格局隨之發生改變。經濟增長動力正在從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逐步轉向以內需和消費為主動力和穩定錨。外貿結構持續優化,正在從出口大國向進出口均衡發展轉變,從以吸引外資為主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制造業從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加速躍升,服務業向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服務業領域拓展,產業體系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正在從模仿創新走向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這一系列變化表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成為新發展格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更多資金資源將“投資于人”。
中國高質量發展新趨勢已經形成,高等教育大有可為。
高等教育的時代變革和歷史使命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經濟全球化變局下,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發展形態、層次結構、知識生產方式、評價標準、育人模式、治理方式都將發生深刻變革。
重塑大學精神。社會需要精氣神,大學更要有精氣神;大學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可是如今,有些人連認識自身、思考自身的能力都開始退化,更不用說思考世界和改變世界。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極有可能面臨角色的兩極分化:有人成為機器的“羅盤”,從事創造性思維和復雜決策等高階活動,主導機器的發展走向;有人可能淪為機器的“從屬組件”。如果人活得越來越像機器,而機器卻活得越來越像人,那么人究竟如何體會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大學的價值就在于為受教育者塑造最底層的認知邏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擴展盡可能廣闊的時空視野。這就需要塑造新時代的大學精神。
致力立德樹人。在信息化、智能化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領域、新事物、新挑戰,人們正在陷入迷思,不知道自身的定位,不知道該如何走、走向何方。如果沒有深度閱讀的習慣,更不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那么如何建構精神家園?大學如果過度使用指標考核,不破除“五唯”頑疾,有可能消解師者傳道、授業和解惑的功能。培養學生健全心智在如今尤為重要,大學要主動擔當時代責任。大學老師不僅應該是“經師”,更應該是“人師”,是兩者的有機統一。我們要讓“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教育理念閃耀出穿越時代的思想光芒。
承擔創新使命。大學的使命在于創新,大學的魅力更在于創新。如今大語言模型正在引發知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催生了規模化的知識整合與交互式的知識調用模式,深刻影響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路徑。傳統的大學創新方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大學只是知識的復讀機,那么在人工智能時代,將喪失存在價值,只剩下“一紙文憑”。各種類型的大學,專業方向、職能定位、層次結構各不相同,創新的方向、方法和內容也應該各有特色。跨學科交叉綜合建構能力就是創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創新也是重要的創新。正因如此,大學要提升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建構新質教育。數智時代,傳統的教育形態必將發生重大變革。未來的大學,要在老師指導下,依托學、疑、問、答人機互動和循環遞進的大語言模型,把學生從模式化、標準化、灌輸式的被動接受學習中解放出來,實現學習過程的綜合性、多樣性和交互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分析研究能力。要打破傳統的封閉物理空間,超越離散知識點,擺脫單一思維模式和思維系統,建構以最強原則性和最大靈活性培養人才,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推動創新的知識網絡聯合體,實現數智時代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提升生存素質。大學要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提供多種“接口”。因此要塑造學生生存技能不斷迭代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批判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跨界發展能力。大學必須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基于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前瞻性判斷,致力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系統建構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迭代能力,實現高等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動態適配。在新的時代,提出問題比背誦知識更重要,綜合素質比單一專業更重要,解決難題比簡單服從更重要,不斷提升認知水平比靜態掌握一技之長更重要,人的認知能力與人工智能要實現共同進化。
實現終身學習。“投資于人”,重點在于投資于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綜合素質。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大學將不僅是年輕人的專利,而且是全體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權利。要充分利用數字智能技術,打造優質教育資源,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數智化學習課程和學習工具,實現知識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讓終身學習契合產業升級的脈搏,讓高等教育促進人們精神世界的豐盈。終身學習不僅是傳遞知識、提升技能的工具,更是重構代際秩序、激活社會智慧、不斷提升人力資源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潮中,基于數智技術的全民終身高等教育應該是新的發展目標。我們要開啟高等教育伴隨一個人全部職業生涯乃至全部人生歷程的新征程,讓學習和培訓既成為從業者提升職業能力和素養的過程,也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系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3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