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父母為孩子“不愛讀書”“就喜歡看視頻”發愁,不經意反映出多數家長對這兩種行為的對立性認知,以及家長與子女對于書籍和視頻的立場差異。作為當前教育者主體的“70后”至“90后”父母和教師,成長過程得益于書籍的陪伴是事實。在文化資源相對單一的年代,閱讀幾乎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但若僅憑這份成長經驗,將閱讀推上除此無他的神壇,賦予其過多的詩意美化,在要孩子“多讀書”上難免會感到無力和困惑。
置身于多媒體、數智化時代,父母和教師們需要認識到,閱讀紙質書籍僅僅是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一種方式,看圖像、刷視頻、問AI(人工智能),包括玩電子游戲,都已成為現代人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執著于唯有“讀書”是正途,無視乃至抵制上述一切,反而可能讓教育者難以勝任數智化時代的教育,即如何通過AI賦能,讓教育變得更加精準、有趣和高效,從而最大限度地消解教育與學習由來已久的結構性矛盾,更多更好地培養人才。
今天的孩子生長在一個與前代人全然不同的信息環境中。他們自小就浸潤在音頻、視頻、圖像和各類交互應用中,認知方式自然而然地適應了多模態、高反饋、碎片化的信息輸入。相比之下,傳統閱讀需要持續專注、抽象想象和延遲滿足,在這場注意力爭奪中,猶如持冷兵器迎戰現代精良裝備。更何況,當閱讀淪為必須完成的任務、必須摘抄的作業,它本身的樂趣和探索意義也就消失殆盡,更讓孩子望而卻步。
關鍵在于家長和教師要轉變思維和認知。在引導和督促孩子學習過程中,究竟是“一心只讀圣賢書”靠譜,還是把讀書視為“閱讀”的方式之一,學會利用一切媒介和技術手段,幫助孩子提升獲取信息、分析判斷、構建知識體系以及深度思考能力更值得嘗試?如果選擇后者,那么就應當欣然接納多種學習途徑??匆欢蝺炠|短視頻,所能獲得的信息知識和思想啟示可能不亞于讀一篇好文章;用多媒體手段、AI工具輔助古詩詞和文言文學習,會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得輕松、記得牢固;與DeepSeek(深度求索)進行主題對話,往往不經意間開啟一次深度學習之旅。
當然,閱讀尤其是經典文本深讀,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有效幫助學習者感知邏輯、結構和體系,帶來宏大、嚴謹、細微、精妙等諸多交織的閱讀體驗。但我們不能因為它重要,就忽視或無視更多新型學習途徑和方式。
家長和教師的角色要從督促孩子讀書的“監督者”,轉變為引導他們駕馭多途徑學習的“領路人”。比如,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搭建不同媒介之間的橋梁。孩子若喜歡某款游戲,可以一同讀相關的背景小說或攻略;若癡迷恐龍,在看紀錄片之后,順勢翻開百科全書去探尋更深的知識。因勢利導,讓讀書成為“閱讀”的組成部分,而非全部,更非死板的任務。
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也可以設計成多途并用的項目化學習。一起搜尋精彩視頻,看后交流心得體會;遇到問題時,相約翻書找、上網搜、對AI問,多方獲取信息,綜合分析判斷,形成觀點結論。這樣既能示范如何批判性地獲得真知,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的思辨能力。
說到底,閱讀書籍與運用其他媒介學習并非對立關系,而是數智化時代學習的必然擴展。家長和教師需要建立的是“以深度學習為目標、以多源信息高效獲取為途徑”的新型閱讀觀,其本質是將“閱讀”的定義從單一的“讀書”擴展為“通過多源信息的獲取增進學習”。書中自有黃金屋,但好東西并不只在書里。面向未來,我們要培養的是能自主選擇學習路徑、善于辨析思考、具備深度認知能力的人。當孩子們真正擁有這些能力,他們自會認識到,真正復雜深刻的思想,往往仍需借由靜心閱讀一本好書去抵達——這不是出于對傳統的盲從,而是源于理性比較后的主動選擇。
?。ㄗ髡呦抵袊逃龍罂鐢祿行闹魅危?p>《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9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