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收看“中國教育報讀書會”
領讀時間:2025年9月27日—10月17日
領讀平臺:中國教育報好老師
領讀助理:黃世源(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生)
領讀者說: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品讀經典與精品,厚植閱讀根基,讓工具為人類服務而非取代人類思考。當我們在經典中追尋人類智慧的脈絡時,海倫·凱勒的奇跡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作為教育者,我們更應深入探尋其恩師安妮·莎莉文如何締造這一人類奇跡的教育故事。
讀教育手記 覓教育真諦
翻開《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記》,安妮與海倫共同演繹的生命奇跡躍然紙上。那些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以點滴教育契機為針,以恒久的耐心與堅持為線,在黑暗寂靜的世界里編織出夢想。海倫曾在《我的老師》中寫道:“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師來到我身邊的那一天”——這美好的相遇,讓奇跡的種子在絕望中悄然萌發。
這份教育的感動,于我而言有著跨越時空的共鳴。2003年,初登大學講臺的我作為特殊教育專業的新手教師,時常感到迷茫:如何真正了解學生?怎樣將他們培養成國家和社會所需的人才?迷茫之際,在浩如煙海的圖書中,我與這本書不期而遇,仿佛握住了穿越百年的教育火炬。書中智慧不僅重塑了我對特教教師素養的認知,更成為我與每屆學生共讀的經典著作。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閱讀這本書,書中的經典教學片段并不會因時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在歲月的沉淀中愈發閃耀。
每次重讀《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記》,字里行間仿佛總躍動著一個個活潑的“天使”。安妮總能在不同情境中抓住恰當的教育契機,安排不同的“天使”為懵懂乖戾的小海倫指點迷津,讓紛繁冗雜的教育日常變得生機盎然、井然有序。這種對教育時機的精準把握,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教育的本質是點燃、鼓舞和喚醒”的完美詮釋。在沒有先例可循的困境中,安妮以極致的愛心、耐心與毅力,尊重海倫的天性,引導她的興趣,在不斷的摸索中,成功地將海倫從一個心智未開、任性無知的孩童雕琢成一個知書達禮、才華橫溢的少女!
這份教育奇跡的背后,是師生二人靈魂深處的共鳴。安妮曾坦言,這讓她想到了自己,她曾有著海倫一樣旺盛的斗志和堅定的反抗精神,曾經剛愎任性,不服管教。相似的生命底色讓她既能以超強意志力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又能以春風化雨的溫柔堅持原則。多少個日夜,她被海倫的固執氣瘋,卻從未妥協;累到癱倒痛哭,次日依舊滿血上陣。正是安妮老師的這份執著,點燃了海倫心中求知的火焰。
更令人動容的是安妮自身的生命力量。作為視障人士,她對海倫的困境有著天然的同理心。作為教育者,她既有清晰的底線原則,又不乏童心與敏銳,她的愛心、耐心和恒心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她對海倫的教育充滿信心,敢于不斷挑戰困難。她深知海倫作為兒童的天性,常帶海倫在大自然中觸摸世界,在細微處捕捉成長的信號。近半個世紀的陪伴,她將全部真心奉獻給海倫的生命成長,這種教育者的純粹與堅守,正是《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記》穿越百年依然震撼人心的密碼。
品讀《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記》,我們不僅讀到教育奇跡,更覓得教育的真諦:當教師像安妮老師一樣,以生為本,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激發潛能,每個課堂都可能綻放奇跡。這份跨越百年的教育禮物,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教育,是用生命喚醒生命,用真心點燃真心。這或許就是安妮留給每個教育者最珍貴的啟示。
探真義本源 思新知灼見
《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記》全書包含22章正文、4篇附錄,輔以序言與目錄。這本書具有三個特點:第一,以真實教育故事為核心,兼具敘事張力與理念深度,既還原了海倫成長的關鍵場景,又清晰展現奇跡締造的邏輯脈絡;第二,語言風格平實通俗,如資深教師娓娓道來,案例化內容貼近讀者;第三,教育理念具有普適性,對于特殊兒童或普通兒童的教師均能提供啟發——無論兒童在年齡、智商、家庭背景、認知基礎、語言基礎方面存在何種差異,面臨何種教育挑戰,閱讀本書皆可獲得共鳴與收獲。
為引導讀者深度研讀并萃取教育智慧,我們從書中提煉核心問題,建議教師帶著問題邊讀邊思,同時鼓勵教師在閱讀中發掘個性化見解。這種沉浸式閱讀既能深化對安妮教育思想的理解,又能促進交流碰撞。具體而言,我們引導教師從兩方面展開思考:在教育現象與知識層面,如閱讀《海倫的心理狀態》一章時,引導教師思考“心靈溝通應從哪些細節切入?是優先傾聽孩子表達,還是觀察其與周圍世界的互動”;閱讀《教給海倫“愛”的含義》一章時,探討“如何平衡教學中的具體感知與抽象理解”;閱讀《滿足海倫的求知欲》一章時,共同研討“面對學生連珠炮式提問如何有效回應”。在教學經驗聯結層面,閱讀《智慧之門打開了》與《與海倫的手交談》兩章后,交流“日常教學中是否有類似井房教學的案例,通過真實體驗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閱讀《初期的教育感受》一章時,鼓勵分享“是否有過放棄預設計劃、跟隨孩子興趣調整教學的經歷”;閱讀《教海倫學會讀書》一章時,則暢所欲言“如何將學習轉化為游戲,又該從何種簡單形式起步”。
21天共讀計劃設定每日共讀5—10頁。因書中每個章節內容短小精悍、字字珠璣,每日閱讀量輕松可控,能留給教師充足思考空間,在反復品讀中含英咀華,細悟教育哲理。通過“帶著問題閱讀+結合經驗反思”的模式,使書中智慧跳脫文字桎梏,轉化為實踐動能。這部歷經百年沉淀卻愈顯鮮活的教育手記,在新時代的思想碰撞中不斷煥發新義,不僅為教師搭建了交流成長的平臺,更助力教育者深層領悟教育本質,將書中智慧轉化為具體教學策略。
抒各方見地 聚成長合力
共讀《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記》的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最初設計的思考題本是微光星火,卻意外點燃了教師們的教育熱忱。每日群內涌動的分享熱潮里,既有鮮活的教學案例,也有對安妮教育智慧的深刻反思。這種跨越百年的思想碰撞,讓書中的文字在當代教育語境中煥發新生。教師們的真情流露與經驗沉淀,更匯聚成重塑育人初心的力量源泉——這正是共讀活動最珍貴的收獲。
共讀激發了教師們積極分享自己教育實踐故事的熱情。曲靖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郭曉琴在《靠閱讀提高語言能力》章節中,對“閱讀是脫離學校正規課程系統之外而獨立進行的”這一觀點深有感觸,她分享了為自己孩子選書的經歷:堅持與孩子共讀,尋找孩子最感興趣的書籍。咸寧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雷會星則在閱讀《見縫插針的第一步》后,講述了引導班級孤獨癥新生的歷程:從最初面對孤獨癥學生的異常舉動,她一頭霧水、手足無措,到踐行安妮“理解是教育前提”的理念,最終通過耐心包容實現有效引導。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南關小學教師郭珍更在《解除“隔離”之初》章節找到共鳴,她管理行為問題學生時采用的“情緒疏導—心靈溝通—規則建立”三步法,竟與安妮當年的教育策略不謀而合。
安妮的教育哲學在當代教學場景中不斷得到印證與升華。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鏡學校教師胡臘香從《教海倫學會讀書》一章中領悟到,安妮將學習轉化為游戲的智慧,印證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寓教于樂的實踐,正是激發學習內驅力的關鍵。河南省禹州市鈞臺中心小學教師楊會娟閱讀《如何教好語言》一章后認為,安妮的“生活的需要和經歷會促使語言的產生”擊中了當下教育的痛點,并提出“把課本中的文字轉化為生活中的觀察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濟南市長清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鄭潤芝則從《教給海倫“愛”的含義》一章中提煉出教育節奏的真諦:教育不是急于求成的灌輸,而是在于敏銳地把握最佳教育時機。
共讀過程成為破解教育難題的思想沙龍。東莞市塘廈中學教師盧懷研讀《緊貼生活細節的教育方式》后,提出語言教學的創新思路:用真實的、可理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語言,用包容的、正反饋的情境促使學生表達。山東省臨清市實驗中學教師許秀春則發起關于青春期教育的深度討論,圍繞“屢教不改”現象形成“情感聯結優先于行為矯正”的共識。山東省安丘市凌河街道凌河小學教師張美霞在反思學生犯錯處理時,結合安妮的耐心教育法提出:先傾聽孩子表達再指出問題,能有效避免挫敗感轉化為抵觸情緒。
這些源于一線教師們閱讀后的真實分享,生動展現了21天共讀《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記》帶來的理念蛻變:面對差異化學生時多了份理解包容,設計教學活動時強化了以生為本的意識,處理教育難題時更堅定了育人初心。當安妮的教育智慧通過教師們的實踐反思落地生根,理論便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法論——這恰是經典穿越時空的力量。
這場跨越百年的教育對話,早已超越文本研讀的范疇。它讓教育者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重新審視“何為好的教育”:既要如安妮般保持對兒童天性的敬畏,也要在當代語境中創造性轉化教育智慧。從邂逅安妮的教育奇跡,到理解其背后的專業堅守,最終在自己的課堂上踐行這種教育信仰——這或許就是共讀給予我們的啟示:每個教育者都能成為光,在重塑育人初心的路上,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教育奇跡。
任何導讀都無法替代原著的精彩,他人解讀亦難取代你獨特的視角。期盼更多教師共同研讀《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記》,探尋奇跡締造與生命重塑的教育密碼。
(作者系西南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教育報2024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9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