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飯點兒,魚兒們在養殖池里安靜地等待投喂。機器人自動滑行到養殖池正上方下料,下方的轉盤啟動,開始均勻播撒投料。
這是廣東恒興集團建設的智能水產養殖工廠中的一幕。這個面積1500平方米、水體800立方米的工廠,建設方案和技術裝備均由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智能水產養殖裝備團隊提供,率先實現了國內工廠化水產養殖的智能化、高效化與綠色化。“經過測算,和傳統的水產養殖工廠相比,這座工廠的能耗降低了20%以上,勞動力成本下降了60%,單位水體的承載力提升了30%。”團隊負責人陳源教授說。
我國是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2024年相關產值達1.6萬億元。然而目前,我國水產養殖仍以傳統的池塘養殖方式為主,工廠化養殖比例不到2%。
早在2019年,在大型水產養殖企業調研交流時,陳源團隊就感受到了企業的兩難處境:池塘養殖干不過個體戶,工廠化養殖發展又不成熟——“機械化水平不足35%,有設施卻沒有成熟穩定的裝備和系統”。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是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綠色高效發展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陳源意識到,工廠化水產養殖裝備是農業裝備的洼地和風口,他決定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勞動成本、耗電量、系統穩定性——圍繞影響工廠化水產養殖成本的三大問題,陳源團隊緊緊抓住了裝備背后的“關鍵性科學問題”:在低能耗情況下,實現水質系統的穩定運行。
經過6年多攻關,2024年底,智能水產養殖工廠正式在廣東恒興投入建設。今年,600萬尾魚苗正式進廠入住。
在工廠中,一軌共用的軌道式機器人是“大忙人”,負責對養殖環境、魚類生長狀況進行全方位監控,完成自動投喂、自動巡檢等多項操作。智慧養殖系統是“最強大腦”,實時計算水溫、水體溶解氧含量、魚類攝食行為等數據,通過生物能量學模型精準計算出什么時候投喂、投喂多少等最佳方案。水質巡檢技術是工廠的“監督員”,集成了多種先進傳感器,實時監測水體中的酸堿度、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等關鍵指標,水質出現異常立即發出警報,還能分析數據給出相應的處理建議。水處理設備是“環衛工”,循環利用養殖尾水,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實現綠色養殖。有了這些“外掛”,工作人員只需要通過后臺數據就可以輕松管理整個工廠。
“目前我們把水質的理化指標控制在日波動正負5%以內,水質越穩定,單位水體養魚的承載力也就越高。”陳源表示,該循環水養殖系統代表著國內最高水平,團隊擁有獨立知識產權,已申請相關發明專利18項。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30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