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鑒,是文明對話的橋梁。合作、共進,是大國關系的典范。
中俄兩國,都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都有著發展振興的強大動力,以開放姿態守望相助,鑄就深厚情誼。
2000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成立,成為兩國人文交流的核心樞紐。二十余載深耕不輟,從高校學術共建到青少年文化交流,從創新技術攻關到文體賽事紛呈,合作觸角延伸至人文領域各個角落。其中,教育合作既是大國外交的重要基石,更是澆灌文明之花的源頭活水,為中俄世代友好、攜手共進奠定堅實基礎。
合作辦學育英才
“任憑國際風云變幻,中俄關系都將從容前行,為各自發展振興助力,為國際關系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苯衲?月24日,習近平主席應約同普京總統通電話時說。
發展振興,教育尤為重要,高等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中俄合作,將目光聚焦于此。
2017年,國內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以下簡稱深北莫)開學。這所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創辦的新型大學,承載著兩國對于發展的共同期望。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學校首屆開學典禮的賀辭中指出:“中俄聯合創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是我和普京總統達成的重要共識,也是兩國人文合作深入發展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示范意義?!?/p>
深北莫,中俄英三語教學,中外學生同堂上課,學生畢業獲得莫斯科大學與深北莫“雙文憑”……中俄兩國高等教育資源與文化的融合,8年來孕育碩果。學校與北京理工大學、莫斯科大學聯合設立莫大—北理工—深北莫應用數學聯合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學與工程生物學聯合實驗室,建設化學與材料、放射化學與放射生態學、現代生物前沿科學中俄聯合研究中心,設立前沿交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現有國家級中俄聯合實驗室2個、省部級高校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5個、市級科研基地2個、廳級重點實驗室1個。值得注意的是,50%的畢業生通過在中俄服務貿易類企業就業、攻讀俄羅斯高水平大學學位等形式,繼續在中俄戰略協作的最前線貢獻力量。
中俄合作大步邁進,從珠江之濱延伸至黑龍江畔。
2019年9月16日,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在兩國政府副總理的共同見證下,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簽署關于共建中俄聯合校園合作協議。
合作快速推進。2020年6月7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百年之際,中俄聯合校園奠基儀式隆重舉行。2022年,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化學3個專業合作辦學項目迎來首批145名新生,中俄聯合校園邁入實質內涵發展階段。截至目前,合作辦學項目已完成4屆招生871人,打造中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品牌。
未來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中俄聯合校園將融入對外開放戰略,按照“高水平、新機制、國際化”的辦學定位,全力打造國際教育示范區、頂尖國際人才蓄水池、基礎學科增長極和國際前沿交叉平臺。
聯合攻關促創新
攀登科學的高峰,是強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2020年,中俄兩國數學界精英攜手共創“中俄數學中心”,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共同推動數學領域的創新與進步。
5年來,中俄數學中心積極培育國際合作團隊,在基礎研究領域深耕沃土。中俄數學中心按照“國際前沿、學術領先”的原則,在數學及其交叉學科重點領域分期分批建設了若干國際合作團隊。團隊成員以優秀青年數學家為主,積極開展實質性合作,為國際學術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2025年1月,由北京大學與莫斯科國立大學牽頭共建的中俄基礎科學研究院宣布啟動。研究院依托兩國頂尖高校,推動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領域聯合攻關,推動科學研究與關鍵技術的創新。
在中俄基礎科學研究院工作會議上,北京大學校長、中俄基礎科學研究院中方聯席院長龔旗煌表態:“兩校將以《北京大學與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關于建立中俄基礎科學研究院的協議》為基礎,共同將中俄基礎科學研究院建設成世界級、高水平的科學教育合作平臺,為深化新時代中俄科技合作、服務兩國發展大局注入強勁動能?!?/p>
好消息繼續傳來。
今年9月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博士生培養創新中心開學典禮在哈工大國際校園舉行。來自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6個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首批120名博士生開啟新程、奔赴夢想。
開學典禮上發布的《上海合作組織博士生創新培養計劃哈爾濱路線圖》為未來指明了方向:聚焦能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開展跨國聯合培養與科研協同。
交流共享謀發展
在800余平方米的現代化實訓空間內,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1∶1復刻的5G通信全場景,構筑了物理網絡搭建區、基礎網絡搭建區、傳輸網絡搭建區、綜合實訓區以及遠程教學區。
這是由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國立通訊與信息技術大學共建的俄羅斯魯班工坊。今年6月,這座圍繞5G技術為當地培養急需技能人才的魯班工坊,歷經3年扎實推進的試運營,正式揭牌。
3年來,中俄團隊聯合開發8門5G核心課程英文教材及實訓手冊,目前已深度融入俄羅斯教學體系,170多名當地學生走進工坊,學習5G技術,累計培訓俄方教師1246人次。參訓教師阿納斯塔西婭·庫德里亞肖娃因在信息編碼領域的突出貢獻,被俄羅斯科學院授予“青年科學家”獎章。
在2025中俄職業教育聯盟年會暨職業教育發展論壇上,中俄雙方35家成員單位的近百名代表達成共識:雙方將推動從“廣度合作”向“深度融通”轉變,持續深化務實合作,培養更多具備國際視野與雙語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交流與共享,成為中俄持續推動教育發展的“密碼”。
在基礎教育領域,2018年1月12日,中俄中學聯盟成立。幾年來,聯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積極組織參與互訪、圓桌會議、論壇等一系列教育交流活動,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傳播途徑和覆蓋范圍。如今,145家成員攜手高質量推進教育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中俄雙文化背景的高素質人才。
在高等教育領域,中俄同類大學聯盟由15個以學科或地域分類的大學聯盟組成,目前擁有800多所成員高校,成為橫跨歐亞大陸、全球規模最大的高校合作網絡,也是中俄人文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在數字教育領域,2024年1月世界數字教育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6所機構、院校加入其中……
人文交流是增進感情、相互了解、深化合作最持久的源泉。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即將召開,我們堅信,合作必將澆灌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31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