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系統化教學設計(第九版)》([美]沃爾特·迪克、盧·凱瑞、詹姆斯·凱瑞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有一點兒莫名的激動。2014年,我在主持一個培訓項目時使用的主要教材就是《系統化教學設計(第六版)》。在我的認知里,好的教學需要好的設計,好的設計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系統化思維。一名教師如果不能在課程體系里系統思考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任務,那么他的教學就有可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我給這個為期一年、共30個工作日的培訓項目取名為“農村中學青年語文骨干教師‘系統化教學設計’工作坊”,目的就是要幫助年輕教師們建立起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意識。實踐證明,這本書的理論對教師掌握基本的教學設計原理、提升教學設計的系統性是有明顯幫助的。
教學設計的系統思維是一種將教學活動視為相互關聯、互動且動態發展的整體過程的思維方式。它強調教學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全面考慮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何協調作用,以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系統化教學設計(第九版)》就是幫助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更好地設計教學、優化學習體驗、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本經典著作。
第九版的整體結構依舊緊扣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核心邏輯,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通過科學的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來優化教學過程。書中不僅深入解釋了“迪克-凱瑞模型”的各個環節,還結合大量的工具和案例,展示如何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應用這些理論。從目標分析到學習者特征調查,從教學策略制定到評價反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更重要的是,第九版將數字化學習環境納入系統框架,使教學設計真正走向跨平臺、跨領域的綜合應用。
這一版吸收了學習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社會文化理論的最新成果,展現了跨學科整合的特點,使教學設計不僅是一套技術性方法論,更成為理解學習本質的重要學科工具,這一拓展使得理論部分更加立體和前沿。在堅持“迪克-凱瑞模型”的系統化優勢的同時,這一版引入了敏捷設計、快速原型等靈活方法,更符合當今教育技術發展迅速、學習環境復雜多變的現實需求。它提示我們,教學設計既要有系統的規劃,又要保持開放性和靈活性,以便在不確定性中持續優化教學實踐。
從整體上看,第九版與第六版的差異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教育技術的更新,全面覆蓋了數字化、智能化學習環境;二是理論體系的拓展,從心理學走向跨學科整合;三是應用領域的延伸,從課堂擴展到醫療、企業、軍隊等多場景;四是方法論的靈活化,從單一的線性模型過渡到敏捷與迭代。可以說,第九版不僅是一次修訂,更是一種“升級”,它代表了教學設計學科從傳統教育模式走向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轉型。
閱讀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教育學的子學科,更像是一種學習工程學,能夠應用于各種復雜場景。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設計不僅要回答“如何教”,更要解決“如何讓人學得更好”這一核心問題。本書對靈活設計方法的強調讓我意識到,面對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教學設計必須保持動態性和迭代性,這為未來研究與實踐提供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與第六版相比,這個版本更強調“把模型過程工具化”,有助于提升內容的可用性與自評落地:增加了逐章“導讀”模塊,先行概述該章核心思想與任務定位,降低了入門難度;每章新增“評價和修改”及一套可貫穿各步驟的“量規”,支持邊做邊評、迭代優化;新增了流程圖和更多匯總表格,強化步驟關系與產出物的可視化、可操作性。從“所讀為所用”的視角看,“導讀+量規+流程圖”能幫助讀者更好地對照理論聯系自己的設計與實施進行復盤,實現學以致用——我認為,這是作者為讀者提供的系統化閱讀與實踐支架。
(作者系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