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高校宣傳戰線工作了13年的“老兵”,工作時間越久,在應對行業需求時越產生了明顯的“本領恐慌”——面對AI創作和新媒體技術的高速迭代,面對不同媒介平臺的興起,面對高校新聞宣傳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感覺有太多內容需要學習和探索。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教育報刊社一直是我心中的“最強外掛”。《中國教育報》翔實、深度的報道鼓舞人心,推陳出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學經驗,為我的工作帶來啟發。2024年,因選題獲得關注,報社記者到我校駐扎了3天。3天里,他們面對面訪談了8位重醫人,還專程去到98歲的專家、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鄭惠連教授家中,深度挖掘和凝練重醫西遷創校、服務西部的光榮歷史,最終指導我校實現了歷史上第一篇《中國教育報》整版報道,這是學校創校69年來新聞工作“零的突破”!
在與報刊社的深度鏈接中,我們逐漸嘗試從“嚴肅醫學”里挖出“趣味故事”,讓硬核的成績也有溫暖的“煙火氣”。一種“不當‘圍觀群眾’,要當‘深度玩家’”的意識越發凸顯,從“被動轉型”到“主動破圈”的底氣越來越足,內容的啟發與專業的引導既解除了我們“單兵作戰”的忐忑,又為我們帶來更多與業界教育同仁“合縱連橫”的機會。
在與《中國教育報》并肩作戰的時光里,“隊友”源源不斷地送來“經驗值”,讓我體驗了“高速升級”,我將聚焦主業、守正創新,講好教育故事、傳播教育強音,努力成為宣傳戰線上的“硬核力量”。
(作者系重慶醫科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8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